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冯华兰
(四川省平昌中学)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平时怠于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于一般同学,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一、首先学困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三个突出特点:①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②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③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地理学习动力。
二、教师要精心对问题层次进行缓梯度设计
精心进行母问题情境中的子问题情境的设计,尤其要恰当地创设好初级阶段的问题情境,初级问题情境(也可称为初级台阶)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困生思维,在此基础上逐步创设中级、高级直至终极台阶。需要注意的是,由初级台阶到高一级台阶,再到更高一级台阶的坡度要缓,这样才适合学困生的思维步伐(因为学困生的思维基础一般较差),这样才有利于学困生拾阶而上(即符合学困生的思维节奏)。再者,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把导学案内容设计成由易到难、多层次、阶梯式、循序渐进的层次问题组合,且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
三、尊重地理学困生人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①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让其优点更优,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问寒问暖,以解决他们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②在教学中优先,多给予帮助和肯定,即使是一点滴进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校或在班级里设进步奖,给予鼓励。
四、透过教学实例激活初中地理学困生思维的几点体会
透过这些教学实例可见,遵循学困生群体的认知规律,根据学困生个体的身心特点、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迎合学困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新颖、趣味、典型的阶梯式坡度问题情境,激发起他们的思维动机和思维潜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奋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激活学困生思维的前提。①当学困生的思维动机、思维潜能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学习情境的愉悦氛围为拓宽他们的思路奠定了情感基础,小坡度的开放问题为他们深入地探究奠定了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题引领、层层设疑(且将疑问设在思路容易堵塞处)、层层深入、步步引思、递进,给学生提供登高的台阶,引导他们一步步不断地想,再想……由此使激发学困生思维的每一步措施都恰当地作用在他们思维发散的“火候”上,形成学困生与同学、与教师多向思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动态互动的有机系统。②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行选择、决策,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得他们的思维过程沿台阶一步一步地走到高处,一步步得到明晰与深化。当学困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不畅、思绪不能及时延伸,陷入思维的迷途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启迪,引导他们疏通思路,走出迷途。③当学困生遇到困难问题,思路严重受阻,面对困难问题有畏难情绪,近乎产生放弃心理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困生当前的思维状态,及时抓住他们当前的思维心理,并及时分析、整合各种思维信息,采取相应的引导、疏导或帮助的措施,促使他们梳理思绪、疏导思路,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定势性等思维习惯,以迎难而上,产生思路的转移和思绪的跃进,使他们的思维向深处良性发展,走出思维的困境、走完思维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四、要善于培养地理学困生的自信心
①培养学困生自强、自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进步,正如“好话一句寒冬暖”,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甚至要对他们学习上开小灶多辅导,不断的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迎头赶上;有时通过座位安排上结对子,一帮一,让他们进步的更快。③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困生采取友好态度,善意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克服消极情绪,不良习惯,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热情,培养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战胜困境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①我顺应学生的心理,课堂上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和特点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竞争中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竞争角逐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严要求,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过程和结果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②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教学《黄河》一课,在学生了解了黄河源流概况和上中下游特点后提问:历史上黄河成灾的祸根在哪里?祸害在什么地方?根治黄河的关键在哪里?假如你是水利工程师应该怎样综合治理?请各位“工程师”提出新的设想,拿出高见。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总之,创设符合学困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的小坡度问题情境,实施缓梯度激学,激发起学困生的思维动机和思维潜能,促使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跃进,突破思维的障碍,走出思维的困境。促使学困生在逐步地学会思维方法,逐步地完善思维过程,逐步地提高思维能力,在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走向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