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张述才
(四川省平昌中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一是课堂上多用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以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课下与学生多谈心,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学生写随机评语。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及格了,给予他这样的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若再努力,下次考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二、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三、创设好问题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从思考。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身体的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和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例如:人体的免疫一节中的“免疫”。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即“免疫是人体对某种传染病所具有的抵抗力,且对人体都有利。”而且能举出实例:患过天花病愈后不再患此病;猩红热病患者愈后不再患此病;注射某种预防针不患其病;流行型感冒时,某人不患,说明此人免疫力强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不直接讲授“免疫”的现代概念,而是设问:免疫力愈强对人体愈好吗?(学生是肯定的)。然后举花粉过敏例(实际为免疫症),这些人对花粉的免疫力比一般人强,而实际生理现象如何?有利吗?花粉过敏症是传染病吗?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矛盾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敢于唱反调”加大情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由于逆向思维善于与常规唱反调,所以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吗?显然不是,因为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来说,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当遇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根据逆向思维的原理,反过来从结论入手,由果到因,往往能化难为易。如市场上可以见到凹凸不匀的西瓜,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呢?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从本质到现象逆向推理,使学生猛然醒悟到果实发育不良是因为缺乏种子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总之,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让学生乐学、好学,让他们从欢乐中引趣,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