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初探
李 英 贵州省兴仁市东湖街道兴民希望小学
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使预设尽量成功,只有预设成功,才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因此,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前期的精心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预设要成功。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教师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全面了解个性的、灵动的学生。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沟通后教师要仔细揣摩学生的内心动向,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目前学生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此学习行为的结果,针对学习中的问题与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突发事件,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机警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更加有价值!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理念。
1、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例如,在学生讨论、争执不休时,教师可以说:“能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吗?”这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使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从而在轻松愉快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提供前提。
2、创设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确立动态生成的意识,深入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方向,尽量设计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对新学的内容有了心理准备。课一开始,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用你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在小组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学生把6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2 个苹果,也就是整体的1/3;也有的学生把6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2 份也是2 个苹果,也就是整体的2/6 或1/3。这样,学生获得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体验,从而在动态生成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努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