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渊 贵州省兴仁市第二中学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中“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论,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本文尝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合作;交流;策略;课堂讨论
一、课堂讨论的内涵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是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教与学方式。
二、课堂讨论的契机
(一)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的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三)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
(四)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排除障碍,继续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讨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探讨顿开茅塞,思维重新活跃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五)在理解的关键处展开讨论,有助于素质的提高。
数学家王元指出,“不断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知识点的关键处,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浆糊”。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做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六)设置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的课堂讨论,有助于数学品质的提升。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快乐。
把学生“物化”为一个容器或“应试工具”。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意批评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扼制。
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讨论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兴趣触发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注意要有适当的坡度。因为我们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水平发展参差不齐,所以讨论的问题既要突出“点”,又要照顾到“面”,做到点面结合,难以得当。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才能使课堂讨论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个新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在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总结,才能使新的教学理念在“前沿阵地”上开花、结果,这是教师的心愿,也是学生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克诚:《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