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九小学 王晓艳
摘 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古诗,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古诗,初步体会诗中的确良大意,再让学生运用画诗的方法进行学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最后让学生进行诗的表演,体会诗的内涵和表达的灵魂。
关键词:找诗 画诗 演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魂宝,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都是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佳作,有的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润物无声滋润神州大地;有的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有的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民族的魂魄。但是,有的教师对古诗教学停留在讲读表面上,将感情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学难予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学诗、画诗、演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古诗的博大精深,融入到诗的意境中,领悟诗中的形象与情感,受到熏陶和陶冶,真正实现古诗教学“诗让学生演绎,美在心中流淌”的最高境界。
第一步曲——找诗,让学生掌握诗的主旨,激发学习诗的活力
文学成功需要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最简练的语言写成的。它立足于社会,根植于大自然,借物抒情,以物喻人。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古诗,在大自然中寻找古诗,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古诗所表达情感和包含的哲理;使学生发现古诗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学习古诗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1、在教学插(挂)图找古诗,初步了解诗的内容。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人体的感官,来自对图画精彩的演绎。小学语文大部分的古诗都配有插(挂)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图进行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古诗,理解古诗,学习古诗。如教《村居》这首诗时,教师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并说一说,有的学生说:“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上有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几个纸鸢在天空飞舞,大堤上有几棵杨柳。”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鲜花,小湖以及其它的树木,天上还有小鸟等。”有个同学马上反问:“图上都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上不可能把全部景物都画出来,是经过想象的。”这时教室响起掌声。学生从图上已经感知到诗中描写的景物,知道诗的初步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大自然找古诗, 掌握诗的主要内容。古诗的描写都是以大自然的景物为依托,将人物和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就要我们的身边,描写的景物就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教师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就有很大的帮助。如教《村居》前,教师由课堂教学生学习转变组织学生来到公园学习古诗,当学生来到公园看见草地的景色便兴奋嚷嚷:“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有点害羞。”他们各自描述自己的发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与《村居》描写有关的景物吗?他们长得怎样?”语音刚下,同学们争着回答:“在公园的草坪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把自己做好的风筝放上天。公园旁边有几棵杨柳,在微风中不断摇曳,太美丽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古诗,如“草长”指在二月的春天,草慢慢长出来。“莺飞”指黄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柳拂”河堤旁边的杨柳长出长长枝条,轻拂大地。读句中“草”“莺”“柳”与三个动词“长”“飞”“拂”一静一动,把这个二月春天描写得如此生机和充满活力,在这种美好的春光,农村的孩子放学回来,趁着东风放起纸鸢,形成一幅景物和人融合在一起、充满春意盎然的农村“春景图。”
第二步曲——画诗,让学生掌握诗的灵魂,画出诗的精彩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走进诗情之中,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画成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图画,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作品构思独特,使诗与画融为一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染学生,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相得益彰,和谐共存。
第三步曲——演诗,让学生体会诗境,彰显演诗的激情
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他们对一些感兴趣事,就会模仿事物的神态和动作手舞足蹈,在众人面前争着“露一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后,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再让教育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理解古诗讲什么内容,掌握人物神态和动作,揣摩他们的内心活动,并合理想象进行表演。如让学生表演《村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就欢呼雀跃,高兴不已。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采用“找诗、画诗、演诗”的进行教学,彻底改变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读的做法,让学生走出古诗学习呆板无味的旧路,让学生在自大然中学习古诗,在画诗中学习古诗,在表演诗中学习古诗,在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的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真正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古诗的激情。
参考文献:
[1] 阮小忠.小学古诗教学有效性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7期
[2] 钟小何.谈谈古诗教学.中小学教学,2015年8期
[3] 陈强华.教古诗教与的探究.教学与研究,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