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特克斯县乔镇套乔拉克铁热克牧业寄宿制小学 陈 波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学习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单位等计量单位。由于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死记硬背完全能应付要求不高的测验。所以,日常单位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忽视学生自身经验的形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计量单位 追本溯源 重视体验 设计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强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计量单位的应用价值,更能体现数学的生活性。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自身经验的形成,导致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总会出现单位使用不当,进率混淆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追本溯源,了解计量单位的“前世今生”
充分了解计量单位的由来及其必要性,能让学生体会计量单位价值,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可以向学生做这样的介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如一个梨可以跟人交换获得一个桃子。起初因为人们所拥有的物品并不多,交易次数有限,所以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交易方式有什么问题。但随着人类越来越富裕,交易次数和数量的增加,这样交易的弊端就马上显现出来了。你们能说说这样交易的弊端吗?学生在讨论和反馈中,逐渐明晰以物换物的不合理性。教师再适时让学生寻找替代方案。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会提出称重量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称重需要什么条件”“关于重量单位,你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表达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后,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讲述重量单位演变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样也让学生知道克与千克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重量单位的存在。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重视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经验的生成
如何让学生充分体会计量单位的大小,以及不同大小的计量单位的应用价值,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只有对计量单位有了充分体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理的计量单位解决问题。 以体积单位教学为例,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体积相关的知识。与其他单位相比,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操之过急。
例如为帮助学生充分体会 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 1立方米的大小。 为了体会 1立方厘米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拿出学具(一个一立方厘米大小的小正方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知道 1 立方米大小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大小接近 1 立方厘米,如一颗花生米,一块小橡皮等。在寻找“生活中的 1立方厘米”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 1 立方米的大小体会更充分,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1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也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直观经验,对于体积单位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也为接下来的单位换算和单位应用做好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形式应尽可能的多样化。只有多样化的形式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得到充分的“刺激”,进而形成深刻的体验。
三、设计针对性强且层次分明的练习
在学习“体积与容积”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
(1)寻找生活中看到的体积和容积。此题目的是联系生活加深对体积和容积意义的理解。
(2)同一块橡皮捏成正方体和长方体,谁的体积更大一些。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
(3)比较两个长、宽、高相同,壁厚不同的长方体包装盒,容积是否相同。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容积与体积无直接关系,与容器容纳物体的大小有关,并知道物体的体积大于物体的容积。
(4)谁搭的体积大?初步了解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把长、宽、高上的小正方体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此题目的是渗透体积单位的由来和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初铺垫。
(5)用12 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①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②搭出两个物体,使一个物体是另一个物体的两倍。此题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练习的训练,学生对于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就更加全面了,尤其是对于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分认识的更加深刻到位。在其他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练习的精心设计,在实际应用和比较中提升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综上所述,虽然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在小学阶段占比很少,内容相对简单,但要想真正上好其实并不容易。而好的计量单位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推理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让我们一起关注计量单位的教学,探索出更科学、更完善的计量单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