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付祥平
指导学生写好游记
湖南省洞口县石柱乡中心学校 付祥平
教完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游记散文和第六单元文言文游记散文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游记散文。在阅卷时,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一部分同学写游记就是记事,把一路走过的琐碎事情从头至尾记流水账,对景物的描写甚少,寡然无味;一些同学在游记中写到的一些景物,但写得简单,没有能充分表现出景物的美,语言也淡然无味。如何写好游记散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弄清楚游记主要写什么
游记主要通过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绚丽的人文景观,使读者领略奇丽风光,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宛如身临其境。因此学生在作文时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在一次游玩中,你一定有你自认为最美的自然景物或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那就要认真回忆一下,它美在哪里,用你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通过你的文字把它的美展现出来。
二、弄清楚游记的线索
游记的线索不外乎两条线索,一是游踪,二是情感。八年级同学最容易掌握的还是以游踪为线索。我们可以借鉴课文中的游踪,例如《巴东三峡》游踪是“船从宜昌上驶,不到一刻钟,山就高起来,绵延不断,一起到重庆。”“开始是西陵峡”“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过巫山即入矍塘峡”“到了白帝城,三峡算是走完了。”这篇文章游踪清晰,一路走过来,把看到的美景依次展现给读者,条理清析,有条不紊。又如《小石潭记》中的游踪也很清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也看出作者是按照这个游踪把景物依次展现出来。可见,写好游记,写清楚自己的游踪是很重要的。
三、运用“移步换景”法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眼前的景物也跟着变化,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有两个动作,一个是“移步”,一个是“换景”,一定要交代清楚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即是每到一处看到的景物。例如《巴东三峡》中的部分写景我们梳理一下,课文第四段的“移步”是第二段是灯影峡,写景是“在南岸一座低平的山上……小小的古庙……浓绿的树木……潇洒的竹子……紫色的花。”到了第七段“移步”的句子是“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写景的句子是“这个峰很高……两旁的高山……蔚蓝的天空……一只黑色的鸟……江水冲在石崖上、石滩上……”,作者每到一处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或详或略,所见景物都是作者站在某个地点看到的,以及想到的。
四、要抓住重点景物,进行仔细描绘,把你认为最美的东西展现给读者
写好游记,要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详细描摹所游览之景象。通常外出游玩,见到的景物很多,一路走过来,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很多,因此在“换景”时要有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把你认为最美的景物,最能体现景区特点的景物,最让你情感触发的景物描写下来,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者要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坐车过来,一定看到了很多景物,但作者是写青海湖,所以肯定是对青海的描写一定会不惜笔墨的,文章重点抓住了青海湖湖水蓝的特点,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仔细描绘,又从它的名称来历以及它的的科学成因进行分析,把青海湖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因此初中生在作文时,特别要注意这点。
五、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景物,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景物
如何写好自然景物,对初中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写,我认为他们最主要是观察不够。要想描写好景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景物变化全过程,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景物,写出它们的变化来,例如《小石潭记》中,对鱼的描写就有动静的变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样的动静变化富有情趣,展现出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见底的美。二是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事物,并用文字把这种感受写下来。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如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描写景物,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花时,写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这里运用到了视觉、听觉。写春风时“‘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里运用到了听觉、嗅觉、触觉。文章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写出了春天景物生机勃勃。
总之,初中生写游记作文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就不会再像挤牙膏式的无话可写,也不会像一团乱麻一样无序了,更不会像木偶一样无神了。只要不断学习,从好文章中去借鉴,从生活中去观察,多思考,多领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的。
【注:此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少儿尝试文学创作研究》推广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