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杨亚运
一堂回归“传统”的高中语文课
湖南省澧县第三中学 杨亚运
李密的《陈情表》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之作,有人曾说过读《出师表》不哭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必不孝。也就是说,本文是以孝情感动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自己的孝情融在了叙事、说理当中。《古文观止》对这篇文章就有过这样的评价: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揽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那么,文章的“悲恻动人”之处在哪里呢?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紧紧的抓住“孝”字,在孝情上做文章。因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来受到人们的赞扬,就连在宣扬道德伦理时,也首先提到“孝”,“百善孝为先”,统治者也会强调以孝治国。在现代社会中,“孝”也并不过时,它依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发扬和传承。另外,本文还是高考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所以,教授本文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既学习到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写作手法,又能体会到作者对祖母的拳拳孝心,得到一定的启发,而且还能快速的背诵文章。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思考,既然这是一篇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章,我何不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结构课堂呢?所以,我选择了对联这种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形式。
《陈情表》全文共为四段,作者李密既要表达自己与祖母的不可分割,又要表示对朝廷的绝对忠诚,所以,在结构文章时,就是颇具苦心的,每一段,都洋溢这浓浓的祖孙情,每一段,都在诚恳向晋武帝倾诉着自己的忠诚,所以,我就决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对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文章。
开篇第一段,李密从自己悲惨的命运说起,襁褓之中父亲辞世,幼年时期母亲被迫改嫁,再加上从小身体羸弱,在祖母的照顾下才成长起来。(可以要学生想象祖母含辛茹苦的抚养过程)而成年以后,祖母却又被疾病缠绕,家族人丁稀少,更使得自己不能离开祖母。所以在第一段,我就紧紧抓住这种相依为命的祖孙情,写出了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自幼孤苦,祖母抚养之恩不能忘(事)
下联:门衰人少,孙儿尽孝之情怎可缺(情)
横批:相依为命
第二段,作者并没有继续上文的祖孙情,因为我们都知道,司马家族是以阴谋夺权,阴险、猜忌是他们的专长,仅仅是家庭的原因是说服不了晋武帝的。何况作者李密还有一个非常尴尬的身份——前蜀旧臣。所以,他的推辞让朝廷十分恼火,“诏书切峻”,晋武的怒火使得作者处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角度——不去,就是不忠,就是和司马王朝作对。而同时,祖母的身边却里不开人,自己这时离开祖母,无论从感情上还是道义上都说不过去——这是不孝。所以这一段的对联,主要就是要学生体会作者进退两难的尴尬。
上联:德才显露,朝廷征召急切(事)
下联:祖母病笃,孝情告诉不许(情)
横批:进退维谷
要打消晋武帝的顾虑,只有向他表明心迹,他从自己的身份的特殊性入手,向晋武帝坦诚交代,自己的推辞,绝非追求名节。皇帝的重视已经让他受宠若惊,怎敢以前朝旧臣自居,仿效伯夷叔齐。关键原因还是考虑到祖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尽忠就不能尽孝,尽孝就会罗下不忠的罪名。作者紧承上一段,继续扩大他的进退两难,并将它上升到“忠”与“孝”的矛盾,在对联中,这一点是要集中体现的。
上联:表明心迹,本图宦达岂是最求名节(理)
下联:母孙情深,时日不多怎能弃之不顾(情)
横批:忠孝两难
忠与孝的矛盾已经出现,按照中国常理,定是要选择先尽忠,后尽孝。而这恰恰是作者最不愿意选择的。所以,聪明的作者在上一段中就极力称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英明神武,并且在这一段中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先尽孝,后尽忠。不过,在提出方案之前,他还是耐心的给晋武帝算了一笔账:他46岁,祖母96岁,尽孝的时间没有多少了,但尽忠的日子还长。他还将自己的孝心呈现给皇天后土,并允诺尽孝之后全心全意的尽忠。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只要你看到作者这番情真意切的表达,再加上前面又有了“以孝治天下”的美名,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心甘情愿的答应作者的请求。于是,我就围绕“忠”和“孝”拟了最后一幅对联。
上联:一片孝心,皇天后土可鉴(情)
下联:乞请终养,陨首结草相报(理)
横批:先孝后忠
文章并不长,但要全文背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写对联的时候,我使用了很多课文中本段的词语,同时,将四幅对联连在一起,还可以看着是“精简版”的《陈情表》,并且对文章情与事,情与理的交融都有了一个一目了然的掌握,更易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背诵。
对联,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能够写出工整而文采飞扬的对子是一个古代学生才华横溢的表现之一。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被淡化了,各种各样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受到人们的欢迎。就算在高考中考到对联,老师也最多就是在总复习的时候强调一下。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偶尔的用一下对联,说不定会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对对联产生学习热情,这对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也算是一点小小的贡献。还记得在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我就利用上阙写出了上联,要求学生利用下阙对出下联。课堂上学生都很激动,热情也非常的高,当然学习效果也很不错。我出的上联是:
对赤壁,赞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羡煞多少豪杰
学生对出了许多下联,尽管不是很工整,但也已经小有收获了。我举其中较为工整的一幅下联为例:
望长江,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寂寞还酹江月
对联教学,虽然不是解决语文课堂的万能钥匙,但偶尔为之,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