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余晓莉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 余晓莉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非常注重各学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作者的思想、情绪、态度、观点都蕴含在文字当中。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同一篇文章由于不同的人理解和感悟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的。例如,《鸟的天堂》第7自然段中有一句话:“真是一棵大树”。学生在试读中,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把重音落在“大树”上,可见,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到位。引导学生再读读第5、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只见到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我”认为是很多株榕树,一个朋友说那是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等船逼近榕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结合上下文,学生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株”。作者用与朋友闲聊的语言,看似无意,实则为了突出榕树的大,看似闲聊,实则字字千金。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到了写作方法。只有理解正确了,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二、创设情境,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朗读训练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朗读中才会油然生情。小学生受人生阅历、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有的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场面、情绪等理解感悟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和内容,恰当地借用音乐、图片、影视片等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从而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
例如《草原》一文,开篇描写了草原如画的美景,静中有动,朗读时要注意表达出看到草原的欣喜、愉快,还要表现出那份宁静的美。学生如果没有到过草原,是不容易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内蒙古大草原美丽风光的视频,带领学生浏览草原美景,身临其境地体会那种“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感觉。学生内心的情感被调动了,带着视觉冲击带来的惊叹和兴奋,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那种赞美、愉悦的情绪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对后文“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透露出的草原的宽广辽阔也有了切实而深刻的感受。
三、根据特点,合理采用朗读形式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恰当运用领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教师引读、小组读、开火车轮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为更多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需要,在不同环节选择恰当的形式,切不可随意,否则不但达不到训练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讲,初读课文或感悟性试读时,可采用自由读的方式;检查性朗读时可用指名读或开火车轮读的方式;在完成句段的分析品味后的感悟性朗读,可采用领读、分角色的方式读。不同的朗读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和场合,切不可重形式轻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两点:
1、慎用齐读
齐读是很多老师喜欢用的训练方式,因为齐读气氛热烈,听起来书声琅琅,显得整齐有气势。但是齐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不利的,齐读时学生为了保持与别人速度的一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上,做不到边读边思,更谈不上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音韵、节奏了。经常采用齐读训练,相反会养成学生拖腔拉调的习惯,朗读苍白无力,失去个性。“慎用”齐读并非不用,有一些情感热烈的句段,用齐读则可以烘托气氛。如《狼牙山五壮士》结尾处五位壮士豪迈的口号,此处运用齐读气势雄壮,对文章的感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巧用引读
引读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好的引读,不但能实现思想与情感的互动,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以教师的感悟引领学生的感悟。通过引读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曾经看过一则优秀课例,老师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的教学中,就采用引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文本情绪达到了统一、共鸣。在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1)多么美好圣洁的家园,所有的生灵都这样生机盎然,人类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正是因为读懂了这一切,印第安人这个古老的民族才一直对自然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酋长西雅图在课文开篇就发出了这样的告白,他深情地说(学生齐读):“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2)无限的眷恋源自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和最真诚的热爱,怀着无比的热爱,让我们再来读——(学生齐读):“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整个过程中,看似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指导,却让学生在老师创造的语言情境中感悟到文本散发出的情感魅力,真正起到了以读代讲、在读中悟的效果。
四、正确评价,及时反馈朗读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朗读训练中同样需要及时评价,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实践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确立今后朗读训练的努力方向,促进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价可以适当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等方法。但不论采用哪种评价方法,都切忌那种笼统的、不痛不痒的评价语言,如:你读得真好、你读得不够生动,要读出感情来等等。而是要明确指出好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够好,为什不好?
例如学生在读完《月光曲》一课后,有同学评价;他读得很流畅,而且把海面卷起巨浪后波澜壮阔的画面表现出来了;朗读者自我评价说:这一段没有读出月亮从海面升起来海面平静清幽的意境来。老师问:“表现海面平静清幽的意境应该怎样读?”有学生说:“语速应该慢一点,声调轻柔平静一些。”师:“谁再来读一读?”……这样的评价,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还教给了学生改进方法,不仅不会挫伤学生自信心,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热情和不断尝试的动力,让学生乐读、勤读、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