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堂吉伟德
形成共识方能遏制负担此减彼增
堂吉伟德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四川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规定》。《规定》提出,不准布置超时超量的课外作业、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不准将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不少地方和学校也相应出台了与减负相关的措施。
教育部门出台针对中小学校的减负令并不鲜见。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可谓三令五申。措辞之严、要求之高、底线之明,已然达到了“历史的极致”。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次整治下,学校减负已形成高压之势,从各方反馈的情况看,学校超时超量布置课外作业,或者变相补课的行为已得到了根本性遏制。
但是,与学校减负喜人的局面相比,家长“增负”所形成的递增效应,则部分蚕食了学校减负所取得的成果。究其原因,缘于当公众都把关注点聚焦于学校减负时,却忽视了家庭增负所形成的反向力。2016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正是家长们的狂热,造就了补课市场的火爆。然而,这仅是家庭给孩子教育“增负”的冰山一角,如果再加上各种兴趣班、突击班、特长班等,学生的负担显然已达到了一个峰值。如此做的危害性在于,家庭“增负”会上瘾,路径依赖会让人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
一旦失去理智,群体性焦虑就会不断增强。媒体曾报道,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家长向媒体投诉称:“学校今年暑期居然不准备给娃娃补课了!太不公平了!简直是在开玩笑!”当然,学校不补课,家长要投诉只不过是个案,最普遍的莫过于,严重的焦虑之下,家长们不但把孩子牢牢束缚在“增负”的战车上,也把自己捆得严严实实而喘不过气来。如此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边是高喊着“孩子太苦,家长太累,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一边又不断给孩子加码加量,以期在起跑线上自己能够“先行一步”,甚至把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校教育,更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总归是要各方力量全面参与并形成合力,而不能此减彼增或此消彼长。
形成教育共识方能遏制教育减负“此减彼增”。对此,一是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增负的危害性,保持对事物本质相对清醒的认识。二是要有为教育改革赋能的责任感,自觉主动参与到改革并落实到行动中来。三是应让教育家长成为社会共识,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性行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牵头者的作用,比如开办家长学校或者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帮助家长们摆脱路径依赖。
除了激发家长参与和主动配合的自我能动性,外部环境的营造也异常重要。比如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整肃,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体系,让培训机构更加规范、培训市场更为有序。同时,在教育改革上应当更加深入,消除应试教育的土壤,让素质教育的导向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源头得到了规范,渠道治理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