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吕友文
让语文融入生活,让学生受益终生
湖南省衡阳县洪市镇洪市中学 吕友文
本来,生活的外延有多广泛,教育的范畴就有多宽广。但假如我们把学生困在井底,学生便只能“ 坐井观天 ” ,假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草原,他们就会驰骋千里;假如我们将学生置于整个世界之中,他们就懂得了鸟瞰人类的一切文明或者丑恶。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现在的语文教材,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每个练习, 每篇习作都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一、找准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
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最终有所得。教学是生活的准备,但是教学本身不是生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教材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应该具有一双慧眼,面向学生的生活去探究、发现和思考,将教学与生活巧妙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例如:教学古诗《绝句》中,有一句: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指导学生对 “ 杏花雨 ” 和 “ 杨柳风 ” 进行理解。
师:请你想一想,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景物?
生:写的是春天的雨和春天的风。
师:意思你理解了。我们都见过春雨吧,这是什么样的春雨呢?
生 1 : “ 杏花雨 ” 应该是春天的时候杏花开了,春雨蒙蒙地下着,像是有一层淡淡的烟雾。
生 2 :春雨能滋润大地,春风能吹醒小草。
师: “ 醒 ” 字用得好,看!小草睡了一整个冬天,春风一吹,小草揉揉眼睛,伸伸懒腰,醒来啦!
师 : 有谁淋过春天的雨 ?
生:我淋过春雨 , 感觉很舒服,衣服表面湿答答的,里面却是干的,淋这样的雨不会感冒 , 有诗说得好,“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你一定淋过春雨,才有这样的体会,会享受生活,会学习!那么,你怎样理解 “ 杨柳风 ” 呢?
生:有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的是春天的风好象剪刀一样,把柳树叶子裁剪得均匀、玲珑。这句诗里的“杨柳风”就是温暖的春风,吹鼓了树芽,裁剪出精致美丽的树叶。
师:你肚子里的墨水真不少,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真不错!
生 1 :这样的春风很和煦,很温暖,好象妈妈的手抚摸我的感觉。
生 2 :这样的春雨象是一张密密的网,这样的春风好象是燕子掠过的翅膀。
... ... ... ...
其实,教学之中引导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 “ 杏花雨 ” 、 “ 杨柳风 ” ,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联系生活,课堂演示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三、教育拓展生活,点亮学子人生
教育既然服务于生活,因此最终是回归生活,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孩子可能的生活。教育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大大窄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因此忽视了人更高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还应关注孩子可能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如果课程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让学生陷于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之中,任凭他们自己摸索或者肤浅甚至错误地认识而不加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就有可能由于没有方向而陷于停滞和消极状态,学生无法提升自己,更不用说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了。
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可以开发、利用的一切资源,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年龄;走进场馆 ( 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 ) 、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来启迪和熏陶孩子的心灵,开启和释放他们的个性,培养和帮助促进、完成他们的理想,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改造生活,这是新时代要求下的课程理念,更是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光荣和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用爱和执著点亮孩子的前程,烛照孩子的心灵,酿造孩子的多彩生活,营养每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