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刘 辉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湖南省澧县澧阳镇黄桥小学 刘 辉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呼声一片,语文教学在这课改浪潮中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究与实验。然而高层的理论成果并未真正惠及到一线教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又“效在何方”?还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虽然有大家示范但没有相同的学情基础,所以很多借鉴成了东施效颦,华而不实,凸现了“走过程”、“搞形式”之意。语文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才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我在这片浪潮中也尽了自己的探索之力,也颇有些心得与体会。
一、走出传统,更新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实施新课改、践行新课标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就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辨证统一。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许多专家、学者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中走出来,用语文新课程、新课标为指导,坚持“弘扬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和与时俱进创新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时刻关注并深刻反思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总结新的教学经验。然而,放眼现行课改中的语文,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课堂为追求华丽的情境,不惜牺牲太多的教学时间搞活动,学生不停的答问、不停地变换位置,不停地交流讨论。这些活动是语文工具性的使然吗?是人文性的需要吗?还有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手工课、音乐课,这种异化语文本质,“非语化”教学突出了学科本位吗?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反思。潘文彬老师说得好——《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在该文中,他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并提示我们:莫让“人文”虚化了语文、莫让“对话”失去了灵魂、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二、灵活策略,创新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较其他相比,要求更灵活多样。在众多方法中孰优孰劣,我想谁也不会给个界定。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贵在有效。语文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必然要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注重开放多变、灵活多样。正如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一文所说:“只要教法得当,提倡百花齐放、开拓创新。关键是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学有所得,逐步做到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先学后教”、“以馈定教”等办法,根据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课文、不同目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而不是“海纳百川”的容器。
三、巧设目标,优化过程
目标是先导,是过程追逐的方向。没有目标,课堂教学不知何去何从、何始何终;没有目标,教学过程也会随意而为,表现出不严谨和拖沓。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做到巧于设计,才能让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呈现出目标集中、环节简要、层层推进、省时高效的特点,从而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当前,很多教师不注重优化设计和预设实施过程,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任务确定得太多,教学要求提得太高,实际教学时就会造成“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现象,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找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做好“优化过程以增强语文教学自身的吸引力”问题,使教与学的过程达到既简洁优化又轻松愉快的境界。具体做到:一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集中、明确、恰当,做到“三维目标”整合推进、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并能将目标具体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三是教学过程要留下空白,将结论性教学转化为过程性教学,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和弦外之音。四是教学过程要富有弹性,就是要将刚性化教学转化成弹性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做到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
四、突出本位,强化训练
语文在课改途中,由于教师观念偏差,个别课堂走上了“泛化”、“异化”甚至“非化”之路,既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又降低了语文学习魅力,工具性没有落实,人文性没有体现。这是我们新课改必须摒弃和否定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特点,着实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打牢母语根基。我们知道,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目的,是一个持续培养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文素养。这样,很明显就有了判定一堂课是否有效方法了,我的看法是从这样的维度上去观察——“四得”:即听得懂,看学生是否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是否认真专心;说得清,看学生是否敢于表达,表达是否有条理,注重遣词;读得透,是否有丰富的阅读体验素材储备;写得好,看学生是否爱好写作、乐于写作,能不能倾述真情实感。这四个方面要相互整合,联为整体,避免搞题海训练,使训练又走上“应试”路线。
总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有针对地研究方法和目标,做到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从兴趣激发入手,多开展语文实践训练。只有这样,我们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成就学生学习效果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