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小学语文学科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对学生独特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共通的育人价值之外,语文学科更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是进行母语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语言基础,并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因此,这门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优势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必须由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如果采用说教式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学生便成了接受语言文字符号的容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语言文字也就成了一堆不能使用的符号而己,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也难以实现。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或者只停留在对其表层的理解,应该将其进行转化。而转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与小学生共同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实现知识、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所要学习的课文以一种概括性的和导引性的叙述或者问题引入。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做一个前提性的概况和引领,对学生学习课文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二)阅读体悟,培养语言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创作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多次阅读和体悟,能够对课文的结构、内容及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入的把握。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对言语作品的品味,离开了具体言语环境,便失去了语文的本色,也注定不会是真正的语文课。因而,也不能实现对学生的育人意义。
此外,在阅读中受到情感和美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如看图、朗读、想象等,让学生整体地、全方位地感知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激励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
(三)主动参与,实现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学生则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知识不断内化,以获取知识。可见,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角色的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满足他们的内部需要。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四)运用教学方法,激发语文学习趣味
著名教育家顾怜沉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和文字优美的文章,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或者进行讨论、辩论等,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以主题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区别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讨论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五)加强语文的课外延伸和拓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广泛搜集资料,了解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力,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过的语言知识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将课内和课外活动整合,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起到巩固和提高的功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其独特的育人之“道”,走出传统的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和窄化理解,并且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转化这些育人功能,要有整体意识和深度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主要有成德、益智、立美和育心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转化得以实现。这一转换过程包含有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过程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二是在语文知识的转化过程中生成个人智慧;三是在知识与智慧的转化过程中实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