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之探究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田甜
摘要:转化体育学困生,让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和强烈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的教学追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转化策略,尽快让他们回到优秀生的行列中来。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困生 转化 实践策略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就有极为重要的现实现意义:从小处说,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从大处说,却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達立健全了学校体育工作机澍;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学生体质的健康监测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设施和条件,充分保证了学校体育课堂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尽管如此,近期体质健康监测结杲表明,为数不少的在校初中学生,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依然不容乐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有的学校连集合那么短的时间都有不止一个学生的晕倒……这些现象,普遍反映出体育教学亟需加强,那学困生们呈现出“四差一缺”特征:学生体质差,身体素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典型的“体育学困生”怎么办?严峻的问题,拷问着每一个体育工作者的良知;残酷的现实,考验着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智慧。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开展好集体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固然责无旁贷、至关重要。但是,转化好体育学困生,增强他们体质,提高其身体素质,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才能转化体育学困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现将感受与你分享。
一、提高体育认识,转变学习观念
在学困生的脑海里,体育课是什么?无足重轻,可有可无。体育老师是什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活动是什么?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体育训练是什么?吃苦受累,费力遭罪。无视、不屑、鄙夷、排斥……年纪尚幼,观念却根深蒂固,伤害之深,却仍执迷不悟。怎样帮助学困生澄清对体育的思想认识,转变其观念态度呢?
(一)动之以情。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的事例、准确的数据,在鲜明的对比中向学困生生动直观地展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其对其身高、体貌、体质和体能有重大影响,在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触动其情感,唤醒起心灵。
(二)晓之以理。体育教师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为学困生讲述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对他们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对他们提高神经中枢的反应速度、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有极大帮助,对他们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重新认识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
(三)导之以行。体育教学要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困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学困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采用环境影响法,调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惰性思想。
二、强化训练实践,保障训练时间
(一)科学计划。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对学困生个别辅导的时间,并结合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出锻炼计划,合理安排每次的锻炼内容、具体任务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和督导,使他们的体育锻炼做到时间落实、组织落实和内容落实。
(二)保障时间。体育教师务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按计划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的体育锻炼;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三)结对帮扶。体育教师应发扬学主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合作锖神,发挥体育干部和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想品质好、身体素质强、技木水平高的体育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对子”,进行传、帮、带,促进学困生加强锻炼,提高成绩,增强自信。
三、营造锻炼氛围,注重激励评价
(一)营造舆论氛围。体育教师要鼓励学困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培养学困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促使家庭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二)举办活动竞赛。体育教师应注重发展学困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困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师要积极尝试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个个有体育活动、班班有体育特色。
(三)开展激励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给给予奖励;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我们更应激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增强学困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自觉性和自信心,改善学困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学困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帮助学困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当然,转化体育学困生还有很多方法,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不论怎样的方法,我们最好还是以体育之道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增强其主体性,才是上乘之策。这多年的实践也足已证明了这一点,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必梅,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9年。
[2]陈盛幸,转化初中体育“学困生”策略研究[J].祖国,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