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美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是—个重点,更是难点。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 学活动中应着力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交给学生什么,而是交给学生能 做什么,正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应该怎样进行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陋室铭》是选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铭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思想美。总之,目的性一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激发兴趣,感知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很重要的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在学习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而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程度,这样要取得丰硕的成果也就轻松多了。反之,如果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甚至一拿起书就头痛,想睡,那么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三、设置悬念,开发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巧设悬念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心理和强烈的悬念,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明确的走向,要进行分析,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巧妙设置让学 生从中进行探索、分析、寻求。
四、讨论交流,促使发展
阅读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后就可结束,其实阅读 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阅读中有 些问题是学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解决的,但教师在教学中 又不能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问题。讨论分集体和小组两种,不管是哪种类型,讨论中 学生主体都得到了强化、锻炼。把讨论的结果在小组中或 集体中进行交流,教师在给予适当的点评、小结,所要探 讨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各自发言中得到了解决。讨论交流使 学生自主化、主体大众化、课堂活跃化。不仅使学生之间 的距离越来越近,而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 关系。同时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可得到强化。
五、积累与实践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迫切需要阅读的主体在无形积累的基础上加强有形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我并不赞同对待每本书都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因为书海无涯,开卷即兴笔墨对于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有些严谨过头了,反而阻碍了阅读的开拓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过,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这些名言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许多小学高年级生对作文,怀有极大的畏惧心理,面对题目往往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也是平淡干涩无文采。在这种情况下,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徒劳无获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写好作文却无从下手。“需要是了原始的动力”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抓住这要求与水平之间的矛盾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让学生清楚:写也好文章必须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必须恰当地运用修辞。进一步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来自广泛的阅读和对文学作品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有许多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记下了一则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运用,这样便于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