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李文丽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过度考试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针对当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 考试焦虑 成因分析 调控
一、什么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在考试之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或中考的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
在中学生之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之前则表现更为强烈。
我们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本身是人或动物对紧张情景的一种自然反应。不管是哪种焦虑,心理研究的结果都早以证明,适度的焦虑对于考试而言是最能发挥自己的水平的。一点不焦虑的同学反而很容易大意失荆州,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抑制作用。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考试焦虑是对考试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它受以下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1、自我期望过高,梦想自己一举成功,幻想自己考试能超水平发挥,当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时,紧张和焦虑的心态便油然而生。
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以及是否巩固,都会影响他们应试时的焦虑水平。如果准备不充分,知识上有欠缺,则会导致信心不足。本来就提心吊胆,一旦试题与自己准备的不相符合,就更加紧张,结果必然导致高焦虑。
3、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的学生,总有一种害怕被淘汰的心理,其实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丧失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遇到一点挫折失败就垂头丧气。
4、考前身体状况不好。比如生病、失眠、过度疲劳等导致体能上竞技状态不佳容易产生高焦虑。
(二)客观因素
1、父母的压力。父母普遍有一种补偿心理,期望通过子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在学习上不断地施压。致使子女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难以达到父母的目标和要求,容易出现郁闷,逆反心理,加重了心理压力。
2、老师的压力。教师往往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学生也十分珍惜教师的这种“关爱”,总希望自己能考出好成绩以谢师恩,既为自己也为老师脸上添光,这种期待心态,无疑会给学生增添几分压力。
3、同学之间的竞争。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大家争先恐后,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间有一种对抗心理,相互暗暗努力,加班加点学习,疲惫加劳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4、学习方法不合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46%的高中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不当。而有学习计划的学生也仅占四分之一,缺乏计划和学习方法不当的人固然难以对学习树立起信心,心理有一种预期的紧张,对未知的考试结果过分担心、期望和关注。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自我调控能力下降,自信心不足,心理总处在一种恐惧和紧张焦虑之中。
5、缺乏意志力,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有些考生在考前及考试过程中情绪处于极度兴奋和极度抑郁状态,情绪波动大,有时一点小事情也能引起他们的内心巨大震撼,情绪难以受理智控制,容易心烦意乱,喜怒无常,无精打采,稍遇不顺便怨天尤人,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6、应试技能差。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制定并完成好复习计划,而且要调整好竞技状态,把自己的心理调到最佳应试状态。有些考生平时不按计划学习,基本功不扎实,复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准备不充分,临考前拼命地临阵磨枪,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而真到考试时却已经疲惫不堪,怎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呢?
三、考试焦虑的调控
如上所述,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有考试存在,考试焦虑就会存在。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和可改变的。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对他们进行处理疏导和调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人格也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引导学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学生恰当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三)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减轻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学会一些应试技巧,对消除考试焦虑乃至提高考试成绩大有裨益。
(四)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调节方法是针对学生的考试焦虑,以考生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调节为主的心理调适的方法,它们对缓解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有一定的疗效。考试焦虑的心理调节方法有很多,如积极的暗示训练、想像训练、注意力转移训练、与消极的自我辩论、躯体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调节训练等。对考试感到焦虑的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并用,均可自行调节。尤其是躯体放松训练,它对缓解考试焦虑有很好的疗效。最正规、最易掌握的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其基本要点是依次先收紧再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体会放松的感觉。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时,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每个考生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速高效的放松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考试焦虑会对考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其实并不可怕。考试前适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必需的,考生主要是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意识到考试焦虑的危害,并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控制它,完全可以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