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心小学 杨 芳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上,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有严重的局限性。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必须关注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向他们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自主构建知识,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习方式 过程 经历 体验 探索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大多是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再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老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而实际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有其严重的局限性。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一。所以,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要求,设立过程性目标,运用体验、经历、探索等活动性词语进行表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过程性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经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数学的组织》一文中指出:“要实现真正的现代数学教育,必须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设置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或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盒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放一个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再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在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并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这样,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
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塞给学生,也不应该将预定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自己的数学。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活动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已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比如,同样是记忆,未曾经历、体验过的记忆犹如过客,而在体验基础上的记忆则如同经过消化后摄取的营养。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更多的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支体验某种事实、某个问题、某个过程、某一结论。
如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先出示三道商是3的口算题让学生口算,再请学生编几道商是3的口算题。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探索的欲望。接着,教师提问:“怎样编题,商总是3,你有什么诀窍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商都是3的算式间,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情况,并揭示出这一性质。这样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人人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亲自体验除法中各数之间的变化,悟出商不变的性质,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掌握了技能。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自主建构知识——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应是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是创造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探索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索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它按照一定的猜想、推测、假设,甚至是朦胧的直觉,对所接触的对象(事实、数据、观念、材料)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切割、组合、联接,从而证明一种假设,形成一种思想或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标准》设立的过程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