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杨清萍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灵源小学
郭芽超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中和小学
成功的上好一堂语文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应完全体现这些新课程理念,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助推器,更是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沉淀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民族精神。所以设计导语时要激发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要以生动的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导语。我试从如何设计导语谈起,与教育者一起学习,共同探讨:
一、巧置悬念,自然导入
课堂如演出,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并在这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使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鲜明生动的感受。如我教《童年的发现》一课,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最亮的,想问题也是最有新意的,读了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是谁发现的,为什么是童年的发现?……”上课伊始,指导语看似简单,却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索的欲望,吸引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将相和》的教学,解题导入: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那个时期在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一个是蔺相如(板书:蔺相如),这个人的姓不好写,草字头下一个“门”字,“门”里面一个“隹”字,这个字念lìn。还有一个人,名望和地位不在蔺相如之下,他的名字叫廉颇。(板书:廉颇) 注意这两个字的写法。廉颇是个大将,(在廉颇后面板书:将)蔺相如是个有名的宰相。(在蔺相如后面板书:相)这个故事是说大将军廉颇和宰相蔺相如起初感情不是那么很好,但后来成为感情很好的朋友。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他俩由感情不好而到很好,所以题目就叫做《将相和》。
二、课题质疑,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就要求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精心设计的,是能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教学《孔乙己》一文,可以一开篇就问学生:“文中的孔乙己姓啥名谁?”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可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以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进入新课时会很感亲切。在学习《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我是这样进入新课的:“爱迪生的妈妈生病了,需要立即手术,可现在是晚上,光线太暗,医生不能顺利进行手术,这可怎么办呢?爱迪生的妈妈会有生命危险吗?”这时学生的心被悬了起来“这该如何是好呢?”通过制造悬念的导语开始,将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使得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的课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质量。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四、分层设计,适时导入
好的一堂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整篇课文来精心组化、设计出一套既自然衔接,又能层层推进的如纽带般的系统导语,这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也要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紧逼,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教学《搭石》一课,先用课件出示课文情境图,老师激情讲述: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在教《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导入语是: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读了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总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综合多个方法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最成功的导入。这也就要求教师能超越课堂的藩篱,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深刻专研教材,设计好导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求知欲望,让课堂中的生成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