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兴营小学 子世红 屈银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课堂又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已成为了师生双方共同谱写的一曲美妙的生命旋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求取真知,智慧才能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激发生命热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关注课堂的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理念,就会让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绚丽多姿,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生命意识,让生成的语文课堂焕发人性的光辉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每一次的备课中,我们都有个环节,那就是要备学情,但我们备学情时更多关注的是这个班、这一学龄段学生的群体特征,而难有对个体的关注。但在课堂上出现的却是个性飞扬、异彩纷呈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排除外界的干扰,而安静地坐在课堂;也不能苛求我们预设的答案都能获得满意的,甚至只要是响亮的回答。每个教师在上每堂课时,加强生命意识,尊重这些幼小的生命,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多看看孩子们课堂上的细微变化,敏锐地抓住每个孩子有价值的问题,多想想“孩子的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去引导”,并使之具有张力和辐射力,覆盖全体学生,使课堂效率更高,更丰富。而不是脑子里跳不出预设的情景,老想着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的内容,这样的课堂自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如果这个老师一直死守预设,抱着这样的理念,那么,什么课都会变得难上,要知道课是因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智慧而精彩的。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设,像不交作业的事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可能学生会拒绝和教师进行交流,其结果不只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实现,更严重的是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同样甚至更爱美的心。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文本意识,让语文的学习更具人文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意志品质、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面对同一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追求标准唯一的答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生成的课堂像流水,它绝不是决堤的洪水,而是河床里四溅的浪花。现在有些课上,我们看到的学生的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完全是学生意识流动,是脱离文本的放任,学生貌似热闹、却和文本毫无关联的活动,最终是培养不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回到文本,增强文本意识,从文本中生成课堂,是每个语文老师所必须牢牢把握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收发自如”、“张弛有度”。语文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有一维是“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强调孩子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他们自己探索。但教师的调控必不可少。肯定的是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的错误,会出现许多的方向,老师们应作失控时的定海神针,迷途时的导航台,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让孩子们意识到错误并自己克服错误,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最可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们有自己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课堂上出现的一切都是他们真实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本来就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内容,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情,根据生成性的课堂进行灵活的调控,及时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确的道路。像课中出现的那一幕,学生的反应是正常的,但又是和课文无关,教师不能回避的。所以,我既面对了这一涉及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又没有陷进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回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进行思考、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碰撞,情感得到升华。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发展意识,让师生的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发展意识”既是指我们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同时也包含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面对一篇篇的美文,情感的体验,语感的积淀,知识的积累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学,应当体现为“人”的发展与成长,既包括学生的,又包括老师的。老师成功的喜悦更是双重的,既有因学生的发展体验到的成就感,又有因自身的发展而获得的喜悦。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生成性的课堂因其生成性不可预知,所以要求教师摆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定势,面对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突发性,老师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