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子永平
通过这几年的自主学习和校本研修,我发现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的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的过程中,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碰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现对自己的反思小结如下:
一、精心引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认知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爱好,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学生对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爱好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躲在认知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里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爱好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外形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看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指导探究,把握科学的方法。
随着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把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科学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探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科学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熟悉,即按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认识蚂蚁》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昆虫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蚂蚁身体结构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观察实验,对蚂蚁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熟悉,总结出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2、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学习《认识植物的根》一课时,熟悉植物的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
3、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在《物体的溶解能力》学习中,用按顺序添加的方法观察,用对比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统计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从物体变化的现象中认识到本质。
三、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1、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2、注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纵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总之,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个统盘的考虑,特别是在适合学生探究活动学习的节点上,要及时引导引导或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寓抽象的知识于平时的生活观察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