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杨玉梅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1、重视创新教育,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唐吉奥说得好:“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能够发现常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为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人才,把学生看作储藏知识的容器;而今天的时代,应转变过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应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究性实验;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认为首先,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提倡课堂开放,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应当树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确立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观点,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在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课堂练习开放
课堂练习要分层次进行训练,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外,还要设置没有固定答案,没有现成的解题思路的思维练习。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观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道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思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2、课后小结开放
把小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新问题。
例如教学《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知道了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吗?”有的说:“我知道了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教师接着问:“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有的说:“我知道了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怎么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吗?”……这样,学生争先恐后将本节知识点依次列出,像提起了一个网的各个结点,这节课的知识网就此结开。而教师又可顺藤摸瓜,把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纠正,使学生又有了新的收获。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