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洲小学 周益河
教师应提高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所以,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形式单一,不肯动脑筋,依赖教师,依赖好学生,甚至有抄袭现象,同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解题要有严谨的推理过程和规范的统一要求,或为了应付考试大量灌输正确解题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些认识。
一、提高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建的思维。特点是:新奇、独特、流畅和变通。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是指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样化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强调对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形成新的信息。聚合思维是依据已占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其特点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去寻求惟一正确的结果。其实,任何认识过程、创造活动,都要经历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这样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土壤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不应成绩论高低,而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师生的双边“互动”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教师要从“教→教会→不教”来帮助学生“学→学会→ 会学”,使教与学协调统一。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创造性才能就能得到萌芽。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对老师天然的畏惧感。当教师用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从中获得适度的“心理自由”后,师生便产生情感的融合。这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就会与同学合作互动、集智取长,激起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
1、扎实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而思维的流畅性应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才有条件去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并且要有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会发现新问题、新思路。
3、善用“问题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 “问题情境”常常成为激发学生的创造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4、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进行知识“再创造”
何谓“再创造”,弗赖登塔尔是这样说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知识。如教学“能被2、3、5 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随机给出一大堆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分别找出能被2、3、 5 整除的数,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征,最终得出能被 2、3、5 整除的数的特征。
总之,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创造性氛围,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