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刘芯利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受到好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就应落实新课标指出的“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让学生思维能力随着知识一同进步。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思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特别是小学,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将显性知识中所含的隐性知识填补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和提示作用,让学生完全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沟通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后面的知识点大多以前面为基础展开。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很多数学概念教学最为明显。比如,《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一课中对于公理“两点能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讲解,教师就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公理,而是要采用使学生动手操作和动画演示的办法,让学生亲历感受建模的过程,从而自己发现和验证这两个公理。同时,小学数学教材的文本知识呈现内容的跳跃性往往不容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就应在跳跃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先将知识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材是用文本语言形式呈现跳跃性知识的,因此,要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进而转化为“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处理:研读教材,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精心选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加强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联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水平的局限性,使其对知识的加工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殊欲望和本能,然而,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可能就会削弱学生的这种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遥不可及的、抽象的事物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传授知识时要联系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生活实际,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要求与如今所提倡的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内在统一的。所以,教师既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做好铺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杜绝学生思维的惰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产生想要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和愿望。
以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不能直接从这些抽象的符号入手,而应从分数的源头入手,让学生理解分数是从平均分物体入手。学生只有经历并体验了把一个整体的物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数来表示之后,才可以给出分数的抽象化表示,建立起具体物体与数学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三、在化繁为简中发展学生思维
化繁为简,破解难点是数学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过难关。我们知道,难点知识在接收时学生思维往往会“卡壳”,理解不透。而这时,正是我们教师的显身手的时候---化繁为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忽略了知识的繁杂性和学生思维的象性。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知识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进行整合与条理,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连贯,甚至造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进行良好的构建。如公开课上教师很喜欢作《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情境创设,一些教师总喜欢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情境来引入课,最后都没有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学生学过的小数、分数上。这样的情境教学,看似热闹,但效果低。而有经验的教师在课上让学生把一枝粉笔掰断,并提问学生现在还能用字母表示粉笔的枝数吗?学生回答:能,表示几呀,0.5枝,还可以说是1/2 枝,那说明字母可以表示整数、小数、分数,也就是之前学过的任何数。这样教学,就轻松突破了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这一较为复杂的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的繁杂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知识的教学上务必讲求策略,不能将知识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将繁难的知识点串连成线、编织成网,再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用方程方法解决的同时,可以举同类整数的题目,还可以和倍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便于算术方法的理解。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知识网络结构。只有当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时,才能形成对知识深刻的、真正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改造和重组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展开简洁跳跃的知识,将隐藏其间的隐性知识展示给学生;其次,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第三,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志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年。
[2]王红秀,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