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 英
(四川省武胜县仁和小学校)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重中之重,担负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重任。传统高耗低效,我们不能再沿袭,唯有破茧式创新,才能找到新课标视野下的新理念、新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课标视域
阅读、阅读、再阅读是让学生变聪明的有效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快速提升。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平台。传统高耗低效,我们不能再沿袭,唯有破茧式创新,才能找到新课标视野下的新理念、新方法。实践中,我们就必须运用这种理念指导教学,化迷教学的具体行为,成就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愉悦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学生发生意义建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多激励、多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二、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要达到这样目的,唯有让学生多读。我们知道,一种形式的读必须单调乏味,不能让学生多读。唯有创新读的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有动力,能持久读下去。因此,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便是良好策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产物,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对此,新课标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运用情境进行教学,能给学生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不仅能激趣,还能诱思,煽发学生学习情感。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不宜营造太多情境,做到适当知量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培养阅读思考能力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现行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等影响,他们没有质疑学习习惯,更不会主动质疑生问、提问。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不用“教有疑”来触发,来诱思,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引导学生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是什么?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能力,这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标来指导,来安排阅读教学,来搭建学生阅读学习的平台,多给学生想象联想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其获得有效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成,“双减”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文理导航,2020年。
[2]李慧敏,“双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讨[J].读书文摘,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