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李 昌 徐建华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具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具,学具操作会将学生带人一个新的“情境”.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使用学具可以体现学生“感受、体会、探索”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充满情趣地探索数学新知识。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操作学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通过形象直观和实物及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再如:在学习一册数学《多与少比较》时,学生做第5页练一练第1题,摆出和5朵红花同样多的黄花,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花片来摆,学生会很快地先摆出5朵红色花片,再摆出5朵黄色花片,并通过老师提醒:1朵红色和1朵黄色的对齐摆放,这样学生就很形象具体地明白了“一一对应”和“同样多”的含义。
三、通过操作学具,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对于思维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口算时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量变化的表象,有利于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如:教学9的加法时,让学生先摆6个红圆圈,再摆3个黄圆圈,问一共有几个 圆圈?通过查数得出是九个圆圈,即6+3=9。还可以得出3+6=9。如果让学生从9个圆圈里拿去3个黄色圆圈,问还剩6个圆圈,即9—3=6。再如:教学11减几的退位减法时,我引导学生在学具盒里先放上10个红色圆形纸片,盒外放1个圆形纸片。启发学生思考:方框里的10个纸片拿去9个,还剩1个,再与盒外的一个合起来,就是2个纸片,也就是11-9=2,让学生对11-3,11-4……依上面所述的方法动手操作,从而学会破10的退位减法。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让学生通过摆、拼、画、折、分、量来体现“听不如看,看不如做”,让学生直观感知新事物,充分体验新规律,有利于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五、通过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逐步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的顺序性,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实际操作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及语言的重要一环,应予以重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对于智力较差的学生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学具操作学习知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