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交互渗透
聂春生
(云南省永胜县顺州镇迪里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实现上述目标。
一、将历史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历史的了解。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语言文本的教学,它更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况且,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历史知识。例如《南京大屠杀》一文就涉及到我国现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在教学本文中,我们不能只以文为本,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激起他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课文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段历史,只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超越本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中去寻找更多的资料。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并没有局限于是对课文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拿出《历史与社会》查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章节阅读,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学生发言时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进行谴责,气氛十分激烈。后来,我发现《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比语文课文《南京大屠杀》一文要丰富得多。它不但有文字,有彩图,还有当时的实物照片,其中反映的惨状令人发指,难怪学生的情绪会如此激烈!如果笔者在教学时拘泥于课文,而不向历史学科渗透,恐怕难以收到以上的效果。
二、将美术绘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许多写景散文通过细致的描写,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果用画笔把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画出来,必定是一幅幅很好的美术作品。我国古代画院的考试,就有把诗中的写景句子拿出来作考题,让学生根据诗意的理解作画的做法。唐代王维写诗作画很有特色,人赞“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吟摩诘诗,诗中有画”。这都是把文学与绘画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风景画,唱了一曲春的赞歌。文章以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安排全文,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深入分析语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笔者突破常规,将美术绘画渗透其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写景之妙,然后对内容只作简单的点拨。最后布置学生选择一幅画,思考怎样用图画表现出来,并让他们评议谁画得最符合文意。有个学生画的是春风图。风是无影无踪的,怎么画呢?他很聪明。他根据文意画了一个小鸟站立柳梢,柳条都向一个方向微微倾斜。有学生问他:“柳条为什么是一个方向微微倾斜呢?”他回答说:“因为有风吹来,所以柳条会是这个样子的。”他的回答不正是对文中“春风图”的独到理解吗?
三、将科学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当今时代,科学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科学知识渗透到各种文艺作品中。在文学领域里,产生了一个分支——科幻文学,这样的作品在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所占比例相当大。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自然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语文教师的义务。因此,语文教师应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并将科学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很必要的。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涉及到许多自然学科的知识:“花青素”、“胡萝卜素”是生物学知识,“光的折射”是物理学知识,“酸碱性”是化学知识。然而本文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却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科进行渗透,让学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进行渗透,只进行传统的文学教学,那么引不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达不到本文的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案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四、将音乐欣赏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文学作品运用语言文字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音乐作品则运用歌曲旋律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二者在情感的表达功能上是相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音乐作品的欣赏,通过二者的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先写山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山势的高耸挺拔,给人以雄壮之感。次写水势,三峡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胜过乘风御马。其水声之急响,如闻于耳;其水势之浩荡,如临其境。再写春冬景,此处仍旧写水,“回清倒影”,但与夏季相比平静了许多。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秋景则通过“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再现三峡秋季寂静、凄凉的气氛。全文气势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师学生体会这一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气势,笔者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配上了旋律同样跌宕起伏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伴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音乐旋律,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毕课文音乐停止,我再让学生谈谈听后对三峡景物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而且能谈到点子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其它学科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是符合语文课程的时代发展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