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课素质教育 还给学生读书天地
关艳菊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翁彭小学)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实行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为目的的教育。小学语文课应如何来落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还是还给学生读书的天地。为此,谨将我在工作中积累的一点体会归纳出来,以求得各位专家同行的斧正。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教育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分解出来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在听、说、读、写这几环节中,我认为小学阶段“读”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读”是小学日常交往之外接受信息的最好方法,是说好、写好的基础。作为小学生,离开了“读”这一基本功,“说”和“写”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使“说”和“写”的训练取得很好的成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证明了“读”对于“说”和“写”中至关重要的。
可是,至今仍有很多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不重视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许多小学生在教师独霸课堂的情况下,读的能力丧失殆尽,他们接受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很少能有自己读书的机会,这样一来,难以和威严的教师相抗的小学生,也就难以培养起主动去接受新信息的品质,同时也因此使他们稚嫩的想象力遭到扼杀,我曾到本县几所农村小学作过一些了解,错读、漏读、停顿不当、读不出应有的情感的现象极为严重,而当我问起他们读书的范围时,则几乎都是仅限于课本。究其原因,是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诱导学生进入“ 岐途”,每篇课文学生齐读一遍或老师范读一遍之后,整堂课就是教师灌、填、压、面面俱到的讲解专利课。至于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不管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老师更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放弃了,作为小学生一篇课文只能读一遍或根本就没有读,仅仅由教师范读,这文章中的个中滋味如何体味得了,读的能力如何能培养起来。我很欣赏《“学堂·主人·训练”理论与实践》总顾问陈钟梁先生说的一句话:“少时靠记性,多读多背;年轻时靠灵性,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学习;成年了,靠悟性。”作为小学教师就应该发挥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长,让他们多读多背,即使记下来的东西有一些没有消化,但储存起来了,到一定的时候它会反刍出来再消化的。老师只能是催化剂,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揠苗助长,因为要学语文的是学生而不是我们教师。所以,要落实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必须还给学生读书的天地。
还给学生读书的天地,教师应还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还给学生课内读书的时间
“语言靠习得,而不是靠学得”。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作必要的启发诱导、恰到好处的指点,精要的评述,其余则应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读课文。特别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更应让学生尽情尽兴地去朗读,甚至背诵。让学生在读书中品味揣摩,在读中欣赏理解,在读中接受并储存新的信息。“年轻时靠灵性”,这“灵性”难道不就是储存在心中的信息的一种升华吗?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多读、读熟、读懂乃至背诵如流,变课文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小学生作文时才能有话可写。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高中,能熟读或背诵的名篇佳作积累得越来越多,他们的语言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只要有内容有思路,自然也就会有许多句子涌上心头,落笔时自然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美妙境界。
二、还给学生读课外书籍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有的学校不要学生读课外书籍,以为学生学好课本还来不及,哪有什么时间读课外书籍呢?我是赞成读课外书籍的,我要向那些不要读课外书籍的学校请愿,能不能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使学生容易善于学好课本?如果办得到,学生就有余暇读课外书了”。可现在有些教师还是热衷于课上灌、课后练。来自于各种渠道的课文练习、单元测验、综合练习、学期考查试卷等,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埋在作业堆里,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课外书籍,这种现象致使许多学生眼界狭窄,所学的知识失去了必要新鲜血液来补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勤奋的人,如果永远接受的是过失的(甚或落后的)信息,不了解社会的进程,不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他最终是不会成为这一时代的天才的。只有把视野拓展开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学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积累新的信息,有利于自己的所学产生质的飞跃。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应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把那些重复的,多余的作业、试卷、练习等丢弃,让学生有时间去涉猎课外的东西。即使这种做法有时会影响应试成绩,只要它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三、还给学生读书园地
张志公先生曾讲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学生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所谓新闻的教师的语言,孩子喜爱看一些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的而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语文能力熏高了”。可是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连图书室、阅览室、读报栏等都不健全,即使有的,多半也形同虚设。他们舍得花钱购买一套套的练习资料,却不愿为学生建立读书园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吸收精神食粮的场所。对于买书难的农村孩子,借书亦难,要多读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摒弃那种多买资料,不设置图书园地的舍本逐末的做法,还给学生读书园地是势在必行的,唯其如此,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总之,要把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要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时,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才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还给学生读书的天地,正是还给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地位,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