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教学
杨茂菊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军和小学
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其地位、角色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正是这样的改变,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的体现,课堂变得真实、自然、和谐,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一、民主平等的对话者
生成教学强调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承认,学生被给予了应有的权利和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学生敢于、乐于和教师交流,形成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
【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老师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老师小结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此案例中这位教师敏锐地抓住虽“另类”却有价值的生成信息,采用了“放大”策略,生成了一番新的天地。师生关于“三线”进行了真诚、平等、发自内心的对话,这些对话如精辟的哲理,发人深思,寓思想教育于无形之中,已远远超出了数学知识本身。
二、教学资源的生成者
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恢复了学生原本就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了,学习思维更活跃了,生成的信息更丰富了。课堂上他们敢于发言、质疑、提问、发表意见、展开争论,出现了很多“异见”、“创见”、“误见”,因此学生成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案例】如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538时,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却仍有一位学生高举小手。贲老师没有因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而视而不见,反而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贲老师及时捕捉了这一生成资源,调整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案例中学生的“创见”成了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加上教师的合理利用,学生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教学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和鲜活性。
三、教学流程的“变奏”者
动态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忠实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等都很有可能打乱教学流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教师也因此要临时调整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那有没有和老师一样不太知道的小朋友吗?”(为照顾这部分学生教师故装成也不懂)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你们愿意帮我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在这一个在动态生成过程中,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 “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可以说,学生不仅参与教学的实施过程,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设计,“变奏”了原先的教学流程,课堂等到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当然这离不开教师这个“把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