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减”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提效增质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叶家庵小学校 胡尚书
摘要:“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使过程更育人就必须提效增质,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并根据内容灵活实施。本文探讨了情感策略、情景策略、探究策略和应用策略等在促进数学教学达到“双减”提效增质要求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 提效增质 课堂教学
提效增质,是“双减”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为达成新课标提出“人人获得良好发展”目标的不懈追求。而在以促进质量提升、聚焦效果增质的“五育合一”课改理念践行中我们更注重提效方法探究。又特别是近两年,“双减”政策掷地有声,要求其背景下的教学人要不断拓展有效教学路径,尽最大力气使提效增质的预期变成惠人发展的现实。在这几年探究中我们发现,提效提质的教学评估不仅在于知识传授上“量”的多少,技能培养上的“径”的宽窄,还在于情感、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与提升。当然,这是个长期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应想提效之“方”设增质之“法”,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真正能促进学生“五育合一”这样发展的美好现实。
一、应用情感策略,在增强学生主体作用中展开
要让小学生“乐其学”,能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使其“亲其师”。唯有在爱屋及乌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乐意与教师互动,展开双边效应。要知道,数学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活动空间,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主阵地。没有他们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实现我们的预期。因此,在提效增质的预期实现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氛围的营造和激趣的实施让学生增强主体作用。在这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点拨引导。要对其个性予以尊重,容忍其错误,要给时间、要给机会改善,要多鼓励、多表扬;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地排除自己在学习上不小心所产生的失误,愿意学习的强烈主体性能够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耐心地倾听同学们的提问。这样可以使学习氛围民主化,促进互动展开,才能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和快乐的体验,成为“双减”受惠主体。
二、应用情景策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中提效
情景策略是新一轮新课改革和“双减”政策有效推进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提效提质教学方式,它具有激趣、诱思和激励三大作用,它可以使学习者产生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维产生挑战动机,强化他们的“我要学”情绪不断浓烈。因此,提效提质的数学教学实施只有将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学情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教学,才能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增质育人的平台搭建提供很好机会。比如,欲要让学生对圆学习产生欲望,引起他们对圆的认知需求,并培养其对圆的探索欲望,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来呈现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两个车轮。在这种直觉驱使下就会使学生对为什么使用圆圈作为车轮就显得平衡感到好奇,进而对它进行探索,进而去了解它。有了这种需求“驱使”,学生不成为主体、不发挥作用就很难。故而情景策略在数学课堂中很受待见。
三、应用探究策略,在引导学生经历学习中提效
在课堂上,以探索性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是以强化主体而进行的化教为导实践的一种重要体现。教学中引入“教有疑”策略以“问题串”的方式推进,是应用探究策略的有效做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知识的传授,转变“以教为考”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指导学生体验探索式学习,增强数学基础和技巧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利于探索的学习环境和探究抓手,让他们体验到一个自我独立的探索活动。首先,要为同学们的探索学习准备好素材。但同时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备,可以是实物、图片、绘图、测量等有助探究学习的工具,以便在进行探索性实践时不再东找西找没有帮助。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究自主性需要在学生拥有很强的求知欲的情况下才能彰显。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应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在“愤悱”的情况下形成“我要学”的需求,并积极地进行主体探索;第三,对问题进行科学又合乎学生数学现实的设置。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独立的以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践方式,经常应用于探究性教学中,其可以为同学们的探究实施提供不同的选择。第四,要注重自主探索过程。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把数学的概念或性质通过让他们猜想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这就是完整的探究,很有利于培养能力促进他们价值感在提效中得到提升。
四、应用应用策略,在促进知识学以致用中提效
“双减”政策实施中,学生有了更大的数学实践空间。在教与学中,最直观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是把学生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数学反哺生活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由于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巧就不能“应试化”,更不能“题海化”,要进行以生活应用为目的的基础训练和变式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把学习和思考相联系;“学用相融”是“学而不厌”的直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同学们把自己的数学基础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过程实践中,积极反哺生活,发展实践能力。这种来自于现实的数学实施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种应用方式的常态化开展,可以使同学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有用的现实能力,从而提高我们数学教学实施价值。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达到提效增质育好人的目的,就需要我们执教者灵活应用多种途径和策略来展开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小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堂内外,2019年。
[2]张有勤,小学数学提效提质的实践方法探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