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能力的培养
黄 芳
(云南省永胜县幼儿园)
科学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天为什么会下雨、下雪?”;“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春天,我带孩子们去踏春,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宝宝”,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春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树枝有新绿芽了”;有的说:“小草长出来了开了”;有的说:“迎春花开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真好,燕子已经飞回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
二、创设有效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探索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探索,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如在“小小蛋儿把门开”主题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但是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再在鸡蛋外面包上海绵,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再次探索,他们发现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破。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少了,那鸡蛋落下来就会破。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四、养成幼儿记录的习惯,学会交流总结探索过程
在科探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两个重要环节。幼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探索的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对总结自己及他人的经验,提高表达能力十分有益。因为记录不仅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和认识,也是幼儿的科学报告。幼儿一般采用绘画、标记、箭头等形式记录操作材料和发现的现象。例如:在“沉与浮”的实验中,有的小朋友先画了一个物体“正方形” (木板),然后再物体后面用“↑”表示它会浮起来。一个幼儿画了“石头”后面用“↓”,表示会沉。他汇报时这样解释:“木板本身是浮的,但是石头会沉下去。”这份绘画记录就是幼儿的科学报告。而且记录有助于相互评价提高科探活动的正确性、有效性。在幼儿进行科探实验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观察记录中相同的材料,但记录实验的结果不同。我们通过展评幼儿的记录让幼儿争论,提出不同的观点,然后在下次区域游戏时再实验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做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们关注幼儿的探索活动,要给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在活动中,教师要发现、设问、参与、帮助,教师要对幼儿的反应作出快速的判断。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或向幼儿提问的方式,经常使幼儿面临问题情境;并且不急于指导或释疑,使幼儿轻易获得成功,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怕幼儿遭遇挫折、失败而急于求成。通过设问或幼儿的问题来激发幼儿的思维,这有助于幼儿明确活动的方向,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在运用引导策略时,注重将幼儿的个体活动引发为集体活动,在经验共享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发展幼儿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总之,幼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是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前提。今后要积极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