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中教学的案例分析
罗 鹏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中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中教学的背景和目标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故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未将授课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充分结合起来,结果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会心生排斥学习该课程的心理,不难想象,在这种心态下要想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不切实际,而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受到填鸭式教学思想的主导,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心态变得十分被动,显然,这极为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然也难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初衷。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以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强调该课程须做到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目标,主张教师应改变因循守旧的固有教学模式,转而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思路,努力将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穿插至教学内容中来,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教其学会如何从生活体验中感悟该课的重要内涵,在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很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尴尬局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中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研究重点选取的案例:《我与社会》(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本研究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聚焦于如何激发初中生参与社会生活、建设国家的崇高使命感。能力目标则意在告知学生人的身份往往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教师通过教学须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及能力。知识目标则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尤其是要理解个人的成长与我们身处的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就是由个人所组成,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教学重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及生活案例的引用,让学生意识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祖国建设的强烈意愿,最终实现本次教学的目标[1]。不仅如此,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理应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次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通过灵活设置有趣的教学环节,并结合有感染力的语文艺术表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从而拉近生活与道德法治之间的距离,这是该教学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基于《我与社会》课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案例分析
1.立足生活本身,渐进导入新知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快速阶段,此时的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有鉴于此,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充分思考如何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和道德与法治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置一些有意义的生活化的问题或有意义的生活化事件,来勾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显然,立足生活本身,渐进式地导入新知会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聚焦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围绕《我与社会》的教学,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播放学生走进生活参加义务劳动、听消防讲座的照片,以此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着更为直观的印象,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独特意义。此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曾经参与过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以及哪些细节是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这样一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就会有全新感受,即不再像以前一样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相反还会觉得颇为有趣,且十分有教育意义。
2.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实教学内容
导入新知只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核心无疑是课本内的内容及知识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多数源自生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切忌离开生活强调理论知识,如果长时间这样不加改变,学生就会本能地认为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这必然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创新思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贴近生活的案例引进课堂,以便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开展实践活动好处颇多,其中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可以在积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例如,在讲解《我与社会》时,教师可以结合“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启发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光有思考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让学生亲身投入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亲历亲为的实践往往会令学生更有印象,而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社区做义务劳动,或者去公园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生活体验,转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夯实该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无疑极具教育意义[2]。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与社会》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并非只能遵循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相反,教师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且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引入教学,从而令原本稍显乏味的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事实上,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生活化气息,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距离,从而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也利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这显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钱小军. 会问,让学习更有深度——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的案例分析[J]. 华夏教师, 2021,3(11):28-28.
[2]吴胜科.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案例分析[J]. 基础教育, 2020,5(2):8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