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卢志芳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
摘 要:今年以来,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使我们无暇顾及新春的来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未来的教育会不会朝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次疫情仅仅是未来教育的一次小演练?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当前的疫情下,采取各种方式,使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最优,本文将从以现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疫情防控 常态化 小学科学 教学分析
目前在小学各个学科中,小学科学和小学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实际上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这些社会生活常识学科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也都是一些基础性学科。小学科学课只是培养科学素养、进行科学启蒙的一个基础性学科。
一、小学科学课的由来和重点
初中或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地质、环境、气象的一些内容都囊括到了小学科学里面,也就是说小学科学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周围一切的自然科学领域,但是它只是粗浅地认识具体的自然事物的一些外部显著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性质,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它注重帮助儿童形成一些科学概念,但也只是比较简单的、笼统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不违背科学性的一种表述,比如什么叫液体?我们就这么说: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不会流动的叫固体。猛一看这个怎么可能叫科学定义呢,很显然不周全、不完备,而且也没有提出概念的核心内涵,就是在外延上做出了一个限定而已,这样的定义虽然不完备,但是很具体,学生能够理解。
二、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和魅力
第一是科学课的内容宽泛,遍及生活圈。科学课学习内容就是自然界,或者说他周围的物质世界,或者说是科学的世界。它主要去学习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又蕴藏在儿童生活周围所常见的这些自然事物中。这些自然事物大多在学生学习科学课之前,在生活经历中都已经接触过,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他并不陌生,甚至其中有不少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第二是科学课的认知独特,包含规律性。科学课所认识的对象跟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语文学科认识的对象主要是课文,字词句篇章、语法结构等等。数学学科主要是认识课本中抽象的数字概念、运算法则、几何形体等等。美术学科只是认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并学习创作。音乐是学习声音,是声音的艺术。而科学课的学习对象,或者说认识对象,跟这些学科是不一样的,这些学科的认识对象是抽象的概括的,科学课的认识对象是具体的、可感的自然事物,它不是课本。因此现在很多科学课,尤其是公开课,你只看到孩子在上课却看不到孩子在学课本。因为在科学课上大多数内容是儿童周围的、常见的这些事物,是存在于一个所谓的自然世界中的。他们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是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操作、去摆弄、去观察、去体验、去做实验。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探索钻研,了解这些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以获得对这些自然事物的新的认识,或者说以了解对物质世界变化规律的认识。那么有老师就问了,我们的科学书起了什么作用?科学课本,或者说科学教材,它只是确定了某一些教学内容而已,明确了某些科学概念,或者说科学定义、科学规律。以帮助儿童更好的来认识自然事物,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是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多维不一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文课的学习方法就是读写;音乐课的学习方法就是唱跳;美术课的学习方法就是画画、做泥塑、剪纸。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就是观察、实验、制作、饲养、栽培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那为什么科学课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呢,因为科学知识本来就是人们长期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人们经验总结的一个结晶,并且科学知识会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观察工具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我们前面所讲到的,我们的儿童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指的就是科学教学是由这一系列的科学活动组成的。
三、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一是浓缩的精华微课助力科学奔跑。一个好的微课是反复备课,精简,反复录制,选取最好的呈现出来。短短的8—20分钟就能囊括课堂40分钟的内容。微课是个成品,在这个成品出来之前,可以不断地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精心制作的PPT,高清有代表性的图片,适当借助视频,配以不同颜色字体的文字,学生被深深吸引。录课前反复斟酌的讲稿,搭配的音乐,对应的PPT页数,需要的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微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最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在科学教育课上,能够绘声绘色,很好的将实践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热气球上升》这一课程,有个小实验是“通过模拟热气球上升,认识热气球上升的科学原理”,活动材料是塑料袋和酒精灯。活动现象是点燃酒精灯,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来,并升起来。在这个实验中,塑料袋和酒精灯的距离学生不容易把控,实验很不容易成功。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一位学生和家长共同研究出来了。他们一起设计了一个纸圆筒套在蜡烛上,再把塑料袋套在纸筒上,点燃蜡烛后,耐心等待一小会儿,塑料袋鼓起来就往上升飘了,我看后立马把这个非常有创意的小视频分享到其它班级,紧随着,许多学生都模仿这个实验自己实践探究了一番,这些即时生成的资源可是集中了全体学生和家长们的智慧结晶。所以每节课后我都会及时分享学生提供的这些无价的优秀小实验视频,许多没有想法和不知该如何做实验的同学,在这些优秀视频的引领下,也都能顺利完成的科学实验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是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生框架思维。俗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单元学完后,我都会稍做停顿,让学生画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以提纲契领的方式梳理单元知识点,构建学生框架性思维,让知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变碎片化知识为系统化知识,使学生知识记忆地更加牢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自学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
以上是我在疫情下小学科学线上教学中几点浅显的做法,希望这些点滴的做法能让疫情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希望未来的科学家、天文科研者们将在我教的学生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