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罗映平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凉水小学)
摘 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证明,让学生读有兴趣、读有方法、读有动力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朗读总体目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 策略
小学语文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而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还只是朗读要求的“基本”,而“有感情地朗读”才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最高目标。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追求,却需要我们用小学六年的时间来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并以读为径走进教材,获得理解。我们知道,现行教材的编文大都是文质优美的,内涵丰富,人文精神深厚,为学生朗读有感情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可以说为他们进行情感熏陶提供了良好机会。当然,也为我们有效地展开朗读教学提供了有效平台。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用好文兼质美的语文朗读教材,以实现学生良好朗读能力培养的目的,则需要我们为之思考和积极实践。下面,我把近几年语文教学中获得的朗读教学实践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激发朗读实践兴趣,让学生朗读有需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强动力,来自学生对所学材料、活动本身有强烈兴趣。”虽然朗读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语文实践,但要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来实现,这本身就需要我们以趣增力,让学生主体有强烈的“我要读”需求,并形成内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想方设法,加强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一)张扬个性。阅读是个性化活动,朗读更需要张扬个性。个性化朗读是朗读能力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追求,是实现朗读教学百家争鸣的倡导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鼓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朗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只有越来越多的朗读个性化,才能体现朗读多样化,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因此,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全员参与,在培养共性中促进个性发展。而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尽力而为,表达他们的朗读需求,与他人分享他们朗读成果,并在以读为平台的朗读中产生交流、实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张扬朗读个性,是以营造愉悦、民主为特征的教学和谐氛围为基础的。
(二)借助图像、音乐激趣。越到低段,小学生朗读兴趣就越缺乏,就越需要我们加强培养。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小学生形象化思维特征而选择教学策略,而以直观为主的借助图像和音乐的教学方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图文并茂的现行教材,较多的插图是我们朗读教学不可错过的抓手,利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开展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图文结合的方式中实现深层挖掘。而利用音乐辅助朗读教学,既可营造氛围,也能以背景音乐助力朗读情感的激发,如课文《月光曲》的朗读,没有背景音乐作衬的朗读,既不能激趣,又不能让学生理解大风大浪来时的海面情境。
二、加强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朗读有方法
“读正确”不需要朗读技巧,“读流利”只有次数上的要求,而“有感情地朗读”则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小学生朗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授予方法,加强朗读过程指导,让学生读有方法作保障。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朗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大声朗读的教学。随着年级增高,朗读教学的要求也逐渐加高。作为教师,要把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寓于实际教学中,并同时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因此,在实施朗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清楚朗读的目的,以及达到的效果,以便学生在朗读时带着目标前行,不断规范自我朗读行为,提高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教学预期要求。
(二)方法指导应具体。朗读技巧看似理论性的,很抽象。但作为一线教师,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操作,则是我们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如何把抽象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掌握,则是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几年语文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文本情感来指导学生采取什么的方式来读书的方法,做到灵活选择,并通过课文范读、录音磁带朗读等途径,让学生在模仿中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效果。这个过程,做到了讲解、示范、实践来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这样,学生就知道有效的朗读是应结合文本情感来读的,同时加以自我情感来表达,如表情、手势、姿势等肢体语言来辅助,就更能实现“读有情”的效果了。
三、评估学生朗读效果,让学生朗读有动力
激励性评语是朗读评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亲临阳光,增强朗读动力。新课标要求激励与指导同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朗读实践的无限成功感。因此,在开展朗读教学后,我们不可忽视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估。为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们必须有效解决儿童放开胆子,丢下包袱的朗读问题,让学生在众人面前有胆识读,能开口,能大声读。面对儿童水平的差异,教师应多鼓励,尽量减少“读不好”的指责批评,发现学生读有好转的进步和偶尔的成功,对他们的闪光表现给予表扬和激励,使他们心情彭拜,心理自由,处于兴奋、主动和积极的状态,并充分发挥其潜力。也就是说,在朗读教学中的评估,我们应做到因人而异,评价语言准确,适当。学生互评时也要引导他们语言准确,恰当。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评估,可以提醒学生或纠正他们读中的不足或错误,以便于更好地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和闪光。
总之,要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朗读行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我们就必须抓好语文教材这个平台高效地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在读有兴趣、读有方法、读有动力的朗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明,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
[2]王俊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