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鲁晓艳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日趋重要,尤其在中学阶段设信息课程对于加快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教师的要求
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1.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2.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3.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4.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5.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
二、更新教学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教学中,若为打字而打字,不仅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还会感到十分厌烦,提不起精神。我的教授方法则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使他们个个都有成功的喜悦感,而且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更强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创新
曾经听一位教授说过:中国人在中小学阶段获得的奥林匹克奖是不计其数,却始终拿不到一个诺贝尔奖。这就说明中国的学生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种创造力、动手能力。江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是培育人才的关键。那么怎样引领学生运用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敢于实践。
比如在“PowerPoint”软件学习中,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往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几乎和书本上大同小异。于是,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起来也越起劲,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长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运用才能创新的道理。
总之,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需要在研究中,涉及多门学科,当好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不是件容易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研究信技术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