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民族文化教育
李世芳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摘 要:学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英语教学分为听、说、读、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语言,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感知、理解、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初中英语教学更应该倡导民族文化教育,以开放包容,融入民族文化,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益。
关键词:初中英语 开放包容 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根据新时代特点和要求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要开放包容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这里重点对初中英语教育中如何添加民族文化元素,增强民族文化引领进行探讨。众所周知,大家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学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特别是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学习,择善而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精神中的有益成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自觉地向其他民族学习,把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与本民族在实践中创造出的东西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力。要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心相通,才能身相近。作为教师在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
二、“英语文化”的课堂教育缺失民族文化的失误
从当前情况来看,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不注重育,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还有就是要正视全球文化冲突 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对于英语来说,我们也要去其糟粕,特别是对“洋节”、“洋文化”、“洋思维思想”要坚决摒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早已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中。面对全球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交融,各种精神文化的冲突碰撞,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既能够吸收精神营养,又做到独树一帜,既注重辨识文化差异,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绝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的文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更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突出中国特色,用我们自己的先进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渗透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帮助学生从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使之成为语文工具,从而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方式进行教育,反应比较强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文化“软”环境, 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可以在学校中设立富含民族文化的英语角,英语廊道文化,英语漂流图书架等,那样的话,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被随处可见鲜明的中、英双语标语所吸引;走进英语走廊,一块块异域文化展板呈现异国风土人情;走进教室,风格迥异的英语板报格外引人注目。让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英语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就能够熟悉和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世界各国的风干人情,民族传统,人文地理等元素也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日常英语学习之中。
2、借助新兴 “融”媒体, 真实直观体验异国文化。现在的新兴媒体,特别是现代基于网络技术的4G、5G网络终端的使用,为我们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使用电教手段这一现代数学手段,突破时空的限制,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文化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网络获得的英语知识接受得快,掌握起来轻松。
3、合理运用“新”教材,充分挖掘宝贵文化知识。在我们当前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对话、课文都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学习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之时并运用到交际过程中去。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教“ice cream”这个单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人喜欢在饭后吃些甜点,冰淇淋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还有在教餐具类单词“fork, plate, spoon”等时,告诉学生一些西方人的用餐习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对话教学中,当别人问是否想要吃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 milk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4、结合实际设计交际活动,通过互动交流文化知识。教师在在进行文化教育时,可以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尝试着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交际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如在学习创设打电话的交际活动,当一方听说另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却出现了我预想到的回答: “You`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 借此机会,我向学生渗透西方人怎样表示体贴与关心的话题:西方人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不愿被视为弱者,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他们不高兴,对方会认为你把他当小孩看待。因此,类似情况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I`m sorry to hear that.” “That`s too bad.”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购物、看病、生日庆祝、介绍朋友等交际活动中适时的渗透文化信息。
5、创建展示舞台,展示文化魅力。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制作手抄报入手,围绕某个主题(如饮食文化等),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其次,举行小品表演活动。小品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学生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改编和续编,并参与表演,开展应用交流实践。另外,创办英语角。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沙龙,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游戏活动或话题交流等,进而进行文化渗透。
可以说,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当今的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若英语老师能不仅注意语言教学,而且加强语言的的文化植入和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相信英语教学会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在学“真正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