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思维特点及转化措施
彭玉华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东河小学)
一、学困生的思维特点
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有以下七点:①思维启动过程慢,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即学困生思维启动兴奋阈高,当他要揭示一个新问题时,受刺激的程度低,往往束手无策,或是毫无章法,或是毫无方向地寻找解题途径,他们难以把问题分解、转化,更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不连续,没有逻辑关系可言,呈现出点状分布。②再认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各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弄不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不知道记忆的策略,往往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不是受到前摄抑制,就受到倒摄抑制。③思维起点低,缺乏逆向思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从头开始,演绎能力差,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持续思维下去,遇到困难难以改变思维方向,不能进行归纳或逆推,有可能会中断思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④思维节奏慢。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维过程呈现一片模糊状态,常常在一个思维阶段原地踏步,一步步受阻,无法摆脱各种干扰因素,甚至一节课下来也是一无所获。⑤思维模糊。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思维过程呈一片模糊状。⑥迁移能力差。对照例题能完成部分作业,但对变形的题就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差。⑦归纳概括能力差。学困生的学习停留在识记阶段,对事物共性的认识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基本上无归纳、总结。
二、转化语文学困生的若干对策
针对不同类型的语文学困生,应运用不同的措施。下面主要针对学习方法不当型学困生提出一下几点转化意见:
1、上课前督促其进行预习,可通过读课文、写生词、圈画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加以理解,使学困生对新课内容有所了解,以便课堂更好地接受新知。
2、上课时要加倍关注学困生,时刻关注其课堂情况,尽量与其形成互动,教授其听课、记笔记、作注释的方法。①提问。提问是提高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适量、适宜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做到神和形的结合,使其出工又出力。提问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始或课中。课始阶段的提问,目的是为了他们能及早进入学习角色;课中提问,是检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要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最基础的、显性的知识或概念,使他们获得初步的学习成功感,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②教授其上课记笔记、作注解的方法。上课时,让学生的口、脑、手都动起来,使他们感到上课时有许多事情要去完成。语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记和注释的内容会有所不同,教师上课前必须对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困生开始作笔记或注释时相对困难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并采取以下办法:第一,把学习习惯好、笔记注释做的详细的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给学困生作示范,第二,经常性地检查学困生的笔记本和书本,肯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并指出其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确努力方向。学困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肯动起他们手中的笔,在书本上辛勤地"耕耘",相信定能获得回报。
3、下课后针对学困生不能主动、及时地完成作业的情况,应加强对其作业的检查力度,从基础上抓知识的巩固程度。
①口头作业的检查。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即课文的朗读、复述及课文重点语段的背诵等。为检查学困生口头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要求他们朗读课文语段,或要求他们背诵规定的语段。如学困生完成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一定不能就此罢休,要紧定不放,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他们的学习态度才能逐步改善。②书面作业的检查。对学困生的作业要求,不必与一般的学生一样要求;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采取分层分导的策略,特殊问题进行特殊的对待--即减少作业量,但要求其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4、课外多多关注学困生,教授其自学语文的方法,帮助培养自学的能力,使自主学习成为其一种习惯。周末时段为教师给学生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时机。比如可以到部分学困生家中进行个别辅导。语文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帮助学困生划出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语,指导其通过拆字、辨字形、记关键笔画等方法识字。②对于要求背诵的重点课文、段落,教师应条分理析地讲解,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容易背诵。③要督促学困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如《唐诗》《宋词》《上下五千年》《寓言故事》《成语词典》等,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基本的文学素养。④检查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对于做错的、不会的地方应耐心、详细地讲解。
5、针对学困生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发现其点滴进步。①针对学困生制定的目标要合理、科学,切忌盲目、过高。要因人而异,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办法。在考试难度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可以按3分或5分一个档次,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次提高。制定这样的目标,有两个依据:其一,这个目标易达到,只要经过学生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其二,有助于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学困生的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前进的动力。②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这是人的天性。不用说学生,就是普通的教师,听到领导的表扬、鼓励,也会激发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学生来说,物质的鼓励是其次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给予的精神鼓励。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给予其一节课、一学期乃至一生的影响,甚至改变其人生的轨迹。在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鼓励之词,予学困生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哪怕他失误再多,也有其亮点或创新的地方,都要予以鼓励。表扬、鼓励学困生,就能使之亲近老师;亲近老师,就能“信其道”,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学业成绩,提升语文学习的信心。
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耐心、细心和关爱。我们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