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探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孙 瑜
(四川省南江中学)
每个人都会有被某种事物吸引而入迷的时候,有的甚至可以达到着魔的地步。有的小孩子堆积木玩得兴致淋漓,自得其乐;有的学生看小说着了迷,连家人喊吃饭都听不见了;还有棋迷、戏迷、球迷等等,这都是对该事物产生了兴趣的结果。凡是有兴趣的,都可以使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做得成功,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深有体会地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发展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技艺技能。”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广大教师所熟知。霍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他们十分重视兴趣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之一
什么是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食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从生理学方面看,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在生理上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大脑皮层得到较充分的营养,能充分调动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使之进入活跃状态。于是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精神力量。
兴趣既然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世界上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无比热爱并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到了若痴若迷的地步。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象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象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形成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
兴趣可以使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因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对语文进行探究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然把思想和精力都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而置其他于不顾。例如,有位学生非常喜欢语文,上语文课思想从不开小差,作业认真做好,课外阅读大量的小说、杂志,学习语文在他眼中是轻如易掌,语文成绩非常优秀,但就是这位语文高才生,却常因作业做错或没做而遭数学老师的批评。这种偏科现象我们当然不赞成,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使人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获得好的成绩。如果一个人有学习兴趣,就会对语文进行执著的追求,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在这种思想地驱使下,有学习条件的就利用条件,没条件的就创造条件,以达到学习目的。古时候的“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苦读”,就是克服困难,自己创造条件学习的例子。这充分说明,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产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跨人成功的大门。
二、以开放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力的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兴趣。开放,才能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开放,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开放,才能带来语文学习的活力;开放,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束缚,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因为任何一种教本,都有它的局限性,除了编者的局限性外,还有时代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增删,还可进行课程整合,搞好学科渗透。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技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中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学读物不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科技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语文教学中突破课堂中有限的空间束缚,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或者伴着学生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演讲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养成自学语文的兴趣,为继续学习探索语文知识打好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这种艺术选择征尤为突出。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椐这一特征,做好语文教学上的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标进课堂,导学引方向。在教学《雷雨》一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写出剧中潜台词,并理解这些潜台词在描写刻划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作用……通过目标问题的设计,课中的导学、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了,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之迅速掌握知识。其至,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篇目是文学作品,无论是文彩,还是情感内涵都是一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有趣并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