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蒋中梅
(四川省平昌县信义小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面前,学生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那是因为学生在欣赏那些他们能接受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了评判,并且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这些特点,欣赏在学生美术学习中就有着举重轻重的影响,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呢?笔者试着从如何在美术欣赏课创设有效地教学艺术这一方面作浅簿的分析。
一、突显审美性
“欣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时心情愉悦,更深入的意思应该是通晓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含义。需要指出的是:美术欣赏不能在孤立隔离的状态下进行,而必须在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情境里进行,不同的文化与背景形成不同的审美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二、找准评述点
“评述”是指对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的全面评价。即包括作品形式语言的特点,作品隐含的意义(包括美术史、社会文化关系、作者个性特点等)。但与以往相区别的仍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学习,“欣赏”是“评述”的基础,“评述”一定要为“欣赏”服务,这可以理解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教师“演讲”来照本宣科。
三、体现自主性
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如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把观察的时间给几分钟学生,然后让学生尝表述下对作品的初步感觉;
四、彰显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社会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前面所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审美方法、经验。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照了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