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李雪梅
(云南省永胜县顺州镇迪里小学贡新小学)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翻开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只有点燃创新之火,才能照亮未来的路,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不竭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一直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纵观我国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发明家,我们国家少之又少,为什么我国古代有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真正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诸多形式中较高层次的一种,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营造一个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充分设置导语,创设情景,用准确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相应的情感,使其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从面产生神奇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欲。
一、引导学生放开想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一个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语文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经验等。
二、引导学生放开说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发现事情的“新联系”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新型玻璃》一课,重点介绍了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后问题: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步递升。这种强烈的探索知识的精神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于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和开放的教学,以解放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地位,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畅通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放手做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语文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鼓励的语言、眼神,赞许的微笑,给他们自信心,诱发其求知的主动性及其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引导他们自读、自悟、自编、自创、互议、互评。尤其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抓住一个方面,或者个别学生的某个优点,使之成为特点。如漂亮的开头,富有个性的景色描写,富有抒情性的娓娓叙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思维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新世纪的开始,中国教育便在改革的大旗下昭示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精心播一颗“创新思维”的种子,以期待秋天满树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