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语文课堂
和文珍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目的性明确,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阅读呢,我在实践中构建出几种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语文课堂,选取两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教学感悟:
课例一、真实、朴实、扎实
1.以学定教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阅读课文,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如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两条要求:(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难读的字在文中注上拼音。(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在反馈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来写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这样黑板上呈现出来的词语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又如在指导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让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这样学生真正难读的句子就能有目的地被显现出来。老师的教才达到更有效、更高效。
2.授人以渔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词语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那是家常便饭。怎样理解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呢?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适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就词语讲词语。我侧重对学生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
3.删繁就简 在指导书写这一个环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理论给我很大的启发。这课共有六个生字,其中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别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指导书写时我避开讲上下结构的“劣”字,就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写左窄右宽的字。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更能很好地接受,有效地进行训练。如果是那样地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是听的稀里糊涂,结果什么都学不好。
4.培养习惯 在最后的作业中有这么一条“日记:吉老师上《沙漠中的绿洲》”,没教四年级的老师可能就会认为这仅仅是让学生写一篇日记罢了。其实不然,在四下教材的开始就有本学期要培养的两个良好学习习惯,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写日记”。我们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这些要求去提醒学生,指导学生。又如在学生读书时,我时常提醒学生的坐姿及读书时要圈画等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感悟:
课例二、真情、真思、真悟
1.感知桂花,激发兴趣 课前,我带学生到操场边看桂花树。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好香呀。我乘机问:“谁能形容一下这花的香气?”学生就说开了,有的说“香气袭人”,有的说“芬香扑鼻”,有的说“沁人心脾”,有的说“鸟语花香”,还有的说“十里飘香”……我继续说:“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桂花树的外形和花的颜色大小,把自己看到的放在心中,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再进行交流。学生们井然有序的在桂花树的周围散开,有的在闻花的香气,有的在看桂花树叶子,有的在忙着采点小小的桂花。我看到学生们说着笑着谈论着,我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桂花和童心中了。学生也都沉浸在这一片的花香之中了。
2.读文对比,交流感受 上课了,我让学生先汇报自己看桂花的结果。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四个大组每组推选出一个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多自己看到的闻到的说的头头是道,因为有话可说。这样在汇报过后,我及时的回到课本中来,请同学对照后面的生字新词,读课文,发现课文描写桂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说的和你看到的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你说出来不同的地方。还有在读文中你自己发现什么问题的也可以提出来。学生说:“老师,课文中‘笨笨拙拙’一词用得好,我想象中的桂花树是高达的挺拔的,但是今天看了,真有的失望,这个‘笨笨拙拙’一词正好和我的心情一样。”“老师,我发现‘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写得很好,我感觉到桂花的香就是这样的,让人的心都浸在花香中了。”“我觉得‘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一句也写出了桂花真实的香,我能够体会得到花香和丰收的喜悦以及助人的欢乐”。就这样,学生用自己直观的形象和课文中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照发现与交流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3.依靠朗读,领悟乡情 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家在江浙。1949年赴台湾,那个年代过去的人,老了大多思乡,落叶归根,人老思乡,是常理。而桂花又蕴含着“归乡”之意,因此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摇花乐”,寄思乡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只说“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母亲思乡,“我”是母亲的女儿,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上课时我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的童年“摇花乐”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先得读出摇花之乐。
在体悟到摇花之乐之后,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更可能是破旧,残旧,但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学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江南》《静夜思》等,在此基础上,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日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4.拓展阅读,享受生活 在感知、对比、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桂花雨》的教学接近了尾声,针对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我想到底是德育延伸、美育延伸还是能力延伸呢?实际上,重要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还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调查,学生自己说出了几点,我看很好!看来,学生们还是需要的是直接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的启发下,我让孩子回去后,写自己课外生活的经历,要写出自己在课外生活中的乐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而“强烈而活跃的相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相象,但是他们的想象力的形成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那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文本语言活起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感知、对比、体验、领悟”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对比读、发现读、语感读、体验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达到了美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