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初级中学校 庞利蓉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地教和高效地学,我们要把所取得的成果用之于实践中,指导语文再掀课改高潮。本文从拓展活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和引导自觉学习等方面阐述了作者语文课改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教学
语文,母语也,一种重要的语言,不仅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具有浓烈的人文性。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的语文教学实施必须走出传统,摆脱高耗低效困境,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中提升语文素养和多育融合。这是新课改推进中已取得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践行的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初中语文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与拓展,对其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向其正确的道路靠近,这是我们十年课改的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但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行为,却明显带有“我行我素,我想我施”的随意现象,这说明语文教学的实践引领需要一种课程文化、课改文化来定调,在主旋律下,再鼓励教师创新。下面,我把这几年新课改推进中的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与你分享。
一、增大语文学习空间,拓展活用教材
语文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作为学习样本的教材显然力不从心,无法担当其全部重任。新课标要求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而以此为任务,应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和实践领域来展开,做到多机会多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现实语文的机会而进行力所能及的语文实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好现有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辅助读物的引导教学,坚持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世界去学语文。这种语文实践灵活性强,变化因素多,因而他们学习到的语文往往是有生命的,也是生态的,不仅该语文实践有趣味,而且更生动。如生活观察,访谈询问、应用文写作等都是拓展教材语文而进行生活语文学习的展开,都能有效地让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学语文并不一定要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因为现在多媒体引流功能强大,能将生活中的语文事实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样可以进行现实语文的实践和学习。
二、创设激趣诱思情境,调动学生主体
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其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是语文教师的常态追求,也是有效教学要解决的永恒课题。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可能完全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适度的调节和刺激又是使学生保持旺盛学习欲的有效抓手。而“寓教于乐”教学思想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有所乐有收获,就必须使之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就应创新能激趣诱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形成能力,是我们新课改的重要倡导。这不仅使主体成为主体,还提供动力输送,把学习当成乐事,并收到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课文内容视频化制作,通过大屏再现文中文本描写的骗子假装纺织裁剪衣服的场景让学生肉眼目睹,这样更能引发学生认知兴趣而促使他们成为“我要学”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开开心心学完一堂新课,体验到学习快乐,还能更无约束地思维活跃,感受到思维在现实冲击中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觉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真正的知识主动建构者。
三、整合现代技术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的现代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步伐走进教室与育人教学进行了融合。我们知道,智能一体机这种多媒体,不仅功能强大,教学合优势明显,还是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多媒体整合进来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功能将“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景视频化,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呈现下做到眼动脑动,然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画面的所见所闻。这样教学既直观又生动,丰富了学生学习路径和感知方式,为有效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实际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其集成性还能把语文信息以图片、动画、声音等方式呈现在学生视听中,变复杂为单一,化静为动,实现抽象内容具象化。
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自觉学习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所有语文素养的习得都靠自身的建构。所以,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我们就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其自觉学习。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多加引导,让学生在思维活跃下展开合理想象,把渴求知识的学习欲变成自觉学习的动力。特别是现行教材中的带*的课文教学,我们教师就要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多加气力,创新引导策略,通过平台搭建和活动展开,鼓励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与文本材料接触,进而逐步发挥主体性,获得语文教学培养。
总之,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实施素质教育使课堂变得更高效,让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空间和平等对话的机会以及智慧碰撞进行信息互换的平台,在习得语文素养的同时,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或者理念,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会作,谈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6年。
[2]刘洪春,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