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红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摘 要:责任意识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突出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本文从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宣传与教师引领相结合、长期格局规划与短期活动安排相结合等方面探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对责任的认识模糊甚至认识错误等问题,例如有的同学认为责任与青少年没有关系;有的同学不了解逃避责任的后果;有的则对于他人奉献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持怀疑或嘲笑的态度;有的犯了错误却没有勇于承认、敢于检讨的勇气……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空谈,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将失去道德基础。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从个人的成长、人际之间的交往到社会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责任。责任意识的培养催生智慧与能力、促进行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初中思想理论课(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任,促进思想理论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 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体验相结合
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路径,从静态知识传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涉及责任的内容很多,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要孝亲敬长,尽孝在当下;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学会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生命的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再如八年级教材中有: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遵守网络规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等。又如九年级教材中有: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教材中这些内容都是教师推进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和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教学内容和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责任意识的认同。
当然纯理论的灌输学生是不欢迎的,甚至是抵触的,只有立足学生实际生活的沃土,让学生有具体实践体验,才能使责任意识的培育更具成长活力。
(一)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栏目建议开展活动,例如:视频导入、案例分析、观点辨析、故事分享、名言家训启示、经典阅读推荐等。
(二) 也可以根据当地特色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当地特色文化展示、就某问题为当地市政府建言献策等。
(三)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主创活动形式,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加活动,适时引导、适当鼓励,达成树立责任意识的目标。例如:模拟情境、公益广告创作分享、问卷小调查及报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究等。
立足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活动的课堂更有张力和影响力,教材中栏目丰富,类似的活动还有许多,我们要不断挖掘和运用好它们,促进学生要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的认同感。
二、 榜样宣传与教师引领相结合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可以穿透人心,先进模范人物散发出的精神魅力能于无形中让灵魂受到触动,思想得到洗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与精神,让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最贴近学生的、对他們影响巨大的榜样,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魅力,引领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们、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只有把言传身教统一起来,教师才能成为青少年的引路人和知心人,为青少年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三、 长期格局规划与短期活动安排相结合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说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做任何事应该也都是如此,包括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责任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求厘清人生责任的逻辑结构,做好全面引导统筹规划,落实平等对话。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并行动、自主推理和调整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负责。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要目明确标,制订好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教师在活动执行前需要经过科学预测、全面分析、系统筹划以及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结果是可预测、可控制的,之后发展才能有目标和方向。反之,没有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的培养学生的活动,是一个没有规则的活动,也是一个走不远的活动,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那样:“要让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永不断档。”作为思政课老师也有这一份责任和担当在肩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将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特点,努力促进责任意识在学生心灵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