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成锡仙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南华小学)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培养必不可少。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要去认识它,它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培养好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现在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搞好师生关系,激发孩子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让他们信任你,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当他们有困难时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课余时间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孩子们更容易亲近你,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于学生困难的学生,连续测试让他们丧失的学习的信心,甚至有的孩子破罐子破摔,不再爱喜欢学习,对于他们,老师们尤其不能动辄训斥,而我们老师要学会分层评价,能做的一定不能出错,特别困难的题目,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实在还是不行永许放弃。老师还要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只要这些后进生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丧失学习的信心,进而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1.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教师为辅不是就没作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教师就像一个导游,学生就是你的游客,你带着他往哪儿去游,他就去哪儿游,当游客有任何需求,要向你咨询时,你应该毫不保留的向他们介绍。课堂中教师就当好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当他们遇到一个难题,过不去坎时,老师要适时搭桥,指挥他们顺利通过。教师偶尔还要装疯卖傻,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当孩子之间争执需要裁判时,老师因势利导,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做好了,老师才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自主学习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兴趣的源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动机。例如:我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我用了自己的生活照片按不同形式放大,有的把长在方格纸上放大,有的把宽在方格纸上放大,有的长宽按比例再方格纸上放大,而后让学生在所有的图片中找,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说“图片A与图片B看起来不舒服,不像老师了,图片C像老师了,这时孩子们产生了认知冲突,老师顺势而倒,那我们就来研究这几张图片。这样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达到了极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2) 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这样的新课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小数的乘除法,它们的计算法则和整数的计算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小数点的位置是新问题。于是我就请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在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上进行点拨,学生发现原来小数乘法仅仅是小数点在移动,于是很容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
有些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很难用旧知识来引导,就用一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对于周长概念以后的基础上,首先我叫他们测量了几个生活中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分组计算了周长除以直径,然后小组汇总统计所有的计算结果,小组研究讨论,很快学生发现这些计算结果都在3左右,说明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引出这个固定值叫圆周率,以及介绍圆周率的来历。这样一来,学生自己推导经历的圆周率的产生及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调动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法的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学,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兴趣。例如:我在进行“认识几分之一”教学时,以“1/2”为认识基础,先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然后再让学生折出不同形状图形的1/2,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从而抽象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这一分数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加深了理解,为后面的“认识几分之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真正体现生本课堂的意义。真正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爱什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