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谭艳洁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摘 要:义务教育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为“一切学生”着想,与教育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一致。文章主要介绍教育均衡发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做法:可以从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效果评价上体现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均衡;应用研究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这两句话反映的都是一个宏观而沉重的课题——教育均衡发展,其内涵广阔丰富。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线教师,面对这一课题,想尽个人的微薄力量,就是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行素质教育。因为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为“一切学生”着想,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与教育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致。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研究:
一、从语文教学理念上应用研究教育均衡发展
在已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在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从来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实施对话。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管理下一直听,那么学生处在被动地位,他们受教师支配,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个性得不到张扬,没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思维就不能得到激活,这样的课堂,就必定是沉闷的课堂,低效的课堂。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想方设法与学生交往,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过去“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变教学为“教思”,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随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多,有的知识,他们可能早就明白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还要不厌其烦地讲下去,那么便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信心,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学生新旧知识或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课堂也就真正的做到了革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才会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研究教育均衡发展
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的位置上,不断促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训导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转化,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1、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教学的宽松并非是将课堂变成舞台,教师变成相声演员与学生欢聚一堂,而是将问题设置贴进生活,贴进实际,使其情景化、.生活化,便于学生有问质疑。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见,语文教师口惹悬河,不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努力设置宽松的课堂氛围,即使文本中的问题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
2、因材施教,教育均衡发展无差生观念
因材施教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提倡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最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方法。现在的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由于师生之间是“点对面”的交往,不是“点对点”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对所谓的差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潜力发展的特点,包括共性特点与个体差异,教学设计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重视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重视,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潜力,引导他们向自己最有潜力的方向前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应该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因为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全责备”;要扬长避短,不要“抑长补短”搞平均主义。如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写作能力较差,但他语言表达能力也许相当不错;有的学生善于写作,却不善于表达等等,如果我们布置好学习任务,采用“先分组合作探究,后点评精讲”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个人所长,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心理环境轻松,可以畅所欲言,合作交流中又可以彼此学习,共同提高。完成任务后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不就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3、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语文试题表现出了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三、在学习效果评价上应用研究教育均衡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常依据学生考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义务教育中,一个学期安排两次考试,由于内容有限而且较为固定,题型虽然相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自然就有高分与低分之别。这种评价方式,对高分者是一种激励,但对于低分者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很容易会因此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从而引起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影响到今后的发展,所以,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评价学习效果时灵活应变,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因分数而定终身,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智力也不同,客观事实中有些学生即使再怎么努力,他也考不出优异的分数。
任何教学都需要通过效果评价来进行扬长避短的改进,但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给予相对进步或落后的评价,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观”、“人本观”。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与价值,并不仅仅是语文课本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更要看学生才能的发展变化,这必须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成绩,更要洞察其学习态度,还要从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来评价。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我们用多角度多样化的方法评价学习效果,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些优点和潜力逐步显现出来,加以引导,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都能顺利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