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尹勤
摘要: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我们在创新模式中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获得好奇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内容担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实施
“唯知识是教”是“应试”教育的重要做法,其弊端日益明显---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注重人的发展的素质教育,受到更多教育仁人志士的认可,也能经得起社会阅卷的检验。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同时,获得好奇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生动发展。
一、营造和谐愉悦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忙于进度,而在课堂上就是开课便讲,把语文进行肢解化分析。而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注重开课导入成为一种与传统区别的一个节点,教师既要激趣,又要煽情,让学生能尽快“收心”入课。所有方法就是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民主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性,使之成为“我要学”的自觉人。其实,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是有渴望需要的,作为一线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好学火花,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和赏识,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与快乐,扬起语文学习信心。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秉持的理念和实践的步骤。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优化教学过程。应试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效果,是建立在延长学习时间的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要求耗时少、效果优,那么优化教学过程,是一大关键。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点衡量标准,一是时间投入少,二是效果宜人。“应试”教育加钟延时,为了讲深讲透而不惜时间成本,既加重了课业又伤了学生兴趣。这种“得”还不能尝“失”的收获体验自然不能让学生心情舒爽。而素质果敢弃“三重三轻”的应试模式,即不再重分析讲解轻感染,重题海训练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是采取优化教学手段和针对性措施创新实施,既要节省时间又要取得效果。操作方法是:淡化习题式的练习,加强能力培养,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情境感染,提倡到生活实践中去学。对于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应特别是注重这一点,否则,重蹈复辙,没有质和效的提升。
三、重视好奇个性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
创新源于好奇。没有好奇,就没有追逐的动力,就不会对创新的产生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使之成为个性。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好奇心源于兴趣使然,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就会产生好奇心。因此,创新兴趣激发路径,就成为我们素质教育实施中培养学生好奇个性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上除了实施趣味教学外,那就是创新设计和丰富手段实施。这二者必不可少。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巧妙设计“教什么”进行内容优化,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创新“怎么教”,使课堂新颖生成,教法灵活而多样,从而让学生好奇个性的形成就有了良好土壤作根基。现行语文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学生活动多是集体行动,但要允许学生思维自由,个性发挥,特别应将自主阅读这种个性化行为开展起来,让他们在接触阅读材料中有自我独特认知。如果当他们思维受限受阻时,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和多启发,让他们逐步打开想象的大门和放飞思维的触角,能对同样的教育和面对同样的知识时能敢于质疑多思,或对常见问题产生好奇,进行探究式思考,从而为发展学生好奇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创新素质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学生语文中的创新素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生活化实践,能反哺服务生活。我们知道,语文课堂强调学科工具性,实际上就是注重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的能力培养。而强调语文人文性,就是注重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前者对应的是智力,后者对应的是非智力因素。即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对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进行培养。
(一)强化智力培养。智力是项综合性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而“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记忆力,轻视或忽视其他四种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活学活用。为了达到如此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强调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背诵,不能过于注重诗词的意义翻译解释的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放飞想象。
(二)多措培养非智力因素。“智力”一词常被人挂在口上,而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却又培养不够。非智力因素就更被人遗忘了,连提也少提过。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有必要在此做说明。其中之一的兴趣和情感是人们提及最多的,他们对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起到动力支撑作用,如果能将转化为学习动机,既可增强源动力又可维持较长学习时间,是我们实现素质培养的不可或缺。当然,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而作为奠基教育的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然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思考和注重的问题,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强烈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模式,特别是在“五育并举”教改倡导背景下,注重学生人的发展,为他们成长奠基。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走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唐红涛,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