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维 贵州省兴仁市百德镇沟边小学
英语教学确实不好把握,可自从运用“因材施教、三三达标”这一教学模式后,尤如教学中的“灯塔”给我在英语教学中的这片迷雾中指引方向。现就自己在运用这一模式的情况,谈一下自已的体会。
对于这一体会本人将从“因材施教”的涵义和具体做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于“因材施教”的涵义理解上
(一)因“材”施教——不只是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从理解上来说不能片面理解为因“人”而异。
“材”我们可以理解成教材,每套教材因为各种因素,都会拥有教材本身的一些体系与特征,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把握住所教教材编写的顺序、内容安排、结构特点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各种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安排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现行教材在我们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套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有很多优点。在它以语言功能为纲,以交际能力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师要适应这一特点,勇于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废除“填鸭式”、“注入式”传统方式,注意“启发式”愉快教育,提倡精讲多练,此外还要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因“人”施教——注意个体的差异性
以往的英语教学,只是简单的“传道”,对于学生的差异重视不够。一般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已有水平是多少以及学生学习完之后的掌握水平到达了什么程度,像这种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情况。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过《教育学》的老师都知识它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只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优点,以及他的不足,才能正视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的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特别是农村的这些孩子们,其英语水平因各种因素的存在,基本上呈了这种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整体水平不高;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自己教学中的这些特殊因素,这些“人”的因素,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当然也就很难让每个学生学好,掌握好。
以上是本人对于因材施教的一些看法,下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具体做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因材施教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做好教材研究,采取适当教法。
备课时,教师必须先根据教参或课标“吃透”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做到听、说、读、写全面考虑,但要有所侧重,不能随心所欲,千篇一律。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好对于学生的情况提前有一个简单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知已知彼。
教单词时,根据单词的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使用直观教具,如挂图、身边实物等,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水果名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从超市买来好多常见的水果作为教具,教学生各种水果的单词,学生对这种实物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当然也就很不差。关于语音训练,以听为主,最好利用录音机,让学生感知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的语音特征让学生多听,多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语音训练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话,是英语教材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容和要求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会话,这种方法突出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以致用的好机会。在学习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然后再合理分成合作小组,在小组内学习练习对话。让学生在激烈而又有趣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二)因学生而异,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手段的使用,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不同使用。
1.课内教学
上课时,我们教的对象是大多数的学生,而且也要照顾到差生的学习。首先在课堂提问、练习上要有难易,注意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难的、灵活的一般叫优生完成,较容易的则让中下等学生回答,使学生都能有锻炼的机会。无论是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要表现得不耐烦,急躁地加以批评,而要心平气和地纠正错误。其次,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情况,注意因“人”施教,既抓共性又抓个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有许多学生认为他们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那块料,对于这种对英语丧失信心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比较少,往往接受表扬的机会少,所以只要这些学生学习上有一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树立学习的信心。
2.课外教学
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布置作业上,作业的安排以及测试的进行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样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得到收获,特别是差生,不能让他们没有成功的喜悦,只后只会抄别人的作业,为别人对答案。根据学生能力分层布置作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可见,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注意学生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学到知识。
因材施教的理念提出了已有两千多年,我们也一直在进行,但真要体会其中的深义,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探究,去摸索,但这种理念确实对于处在教学迷雾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座指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