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刘亦农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湖南省新化县琅塘镇龙通中学 刘亦农
中学地理是一门饶富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科学。因此地理素质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示出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价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推行素质教育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
1、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 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2、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3、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1、培养兴趣爱好。实践证明,要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浓厚兴趣。中学地理是一门饶富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上有天穹“月宫”群星灿烂;下有“水宫”“地府”秀丽山川。寰球各色人种,列国林立,神州千里沃野,物阜民丰。教师若能讲授得法,学生定会感到趣味横生、乐趣无穷。
2、提高“双基”素质。骏马驰骋要有宽广的原野,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空,人的思想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愈多,对思维发展愈有利,因为思维的扩展需要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甚至顿获灵感。知识积累到一定数量,遇到一定的条件,思维才会有飞跃。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好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保障。
3、观念转变与课堂改革。中学地理教学要实行素质教育,首先要从改变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上突破。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转变,学生由教学客体转变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畅所欲言、大胆提问,有的章节请学生讲解,然后进行讲评。
4、改进教学方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反对的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应在讲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地理知识水平是学生整体文化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领会和掌握更多、更牢固的地理知识。
5、主体能动性。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是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有本质区别的,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
6、实践与活动。活动是主体有目的的作用于客观的行动,而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行动。教学中的活动与实践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基础。活动和实践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7、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是一门观察学科,地理观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开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系、对比,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8、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在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理分布规律的成因,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加深理解,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提出问题时,给学生留出“空白”,让他们去质疑、解疑。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习时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