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王喜宏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任务呈现
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官庄中心小学 王喜宏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设置任务呈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任务呈现呢?
一、把握任务呈现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任务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设置的任务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有效任务呈现时要把握好任务的“点”。
所谓任务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任务,在什么时候呈现。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
1、在关键字词处设置任务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任务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
2、在情节的拓展处呈现任务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3、在课文的重难点处任务呈现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任务,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任务,大胆放手,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留下空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4、在重要标点处任务呈现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任务呈现的“度”
课堂任务呈现是三步导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任务呈现(教师出示任务)、自主学习(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展示交流(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任务呈现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为难学生。老师设置任务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1、注意任务呈现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
2、注意任务呈现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任务呈现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任务呈现当然也不例外。
3、注意任务呈现的难度
课堂任务呈现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任务呈现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任务的难度。老师对课堂任务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任务,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设疑,注意任务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