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向团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湖南省澧县澧阳镇黄桥小学 向团珍
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谈点认识。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6》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张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6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5个仙桃,算式是11-6=5(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6个仙桃,算式是12-6=6(个)……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借用教学设备,创设欣赏性情境
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欣赏性的情境就更有必要了,课件展示翩翩起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香山的红叶、充满喜气的花朵等等,那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就有学生喊着还有对称的,学生说了很多,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到对称的特征探讨中去。
四、注重操作,创设思维情境
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操作过程,而不能只看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开拓思维,开发智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节时,师生一同做角、用纸折角,再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和学生共同讨论,就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景,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