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张 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陕西省米脂县第一中学 张 宁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摸索、研究着新的教学模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将因师生互动而更加精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 互动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
1、更新师生理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构造民主氛围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才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我们应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竟争意识,又可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学。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我们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设置写作方面的话题时,多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节约粮食,培养和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世界意识等题材为主,让学生写一些周记,小作文,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学生们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自然就容易喜欢上语文这门课,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保持关注特殊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对性格内向的,就主动与他们交流;对不善表达的学生,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和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让他们朗读课文或者读出问题的要求,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四、 为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比如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海燕》这一课时,让学生提前感知海燕的形象,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领会作品的内涵。
2、精心设置课堂引入 教学这门艺术,需要用微笑来产生一种让人着迷的力量。如果课堂导入无趣,那么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减。因此,精心设置课堂引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充分调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关系
课堂上教师的热情、真诚、幽默,敏锐,既能巧妙化解学生因答不上问题的尴尬,更能尽展自己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可利用多媒体,激活课堂。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辅助手段,既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强知识的稳定性、持久性,发挥课文的感染性、共鸣性,那么,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此而来的就是他们内在潜能的爆发与提升。课堂中教师的一句真诚赞美、恰当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被认可的满足与自豪会使学生整堂课保持亢奋与自信,参与课堂的意识就会更为旺盛,学习的热情自然会高涨。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互动”,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让教学活动“亮起来”,师生一起欣赏;让教学活动“火起来”,师生共同提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播种、施肥并期待收获的田园,才能让这个田园播种灵感,孕育思想,收获未来。
参考文献:
[1] 姜庆相,陈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2)
[2] 王争.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宁,女,一级教师。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